当前位置:

中学“地质科考队”出发!探路多学科实景讲堂

来源:红网 编辑:王璐 2019-12-06 15:45:3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12月6日讯 有人说,它是罕见的物种基因库,世界溶洞全能冠军,可我们探索它的方式却一直停留在课本之中。奇峰、秀水、灵洞,作为中国首批入选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张家界沧海桑田间抛给我们太多的疑问和难题。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课本之于这座天然的实景讲堂,描绘的只是冰山一角。

12月4日,株洲市天元区菱溪中学以促进实践活动课程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带领初一年级527名学生展开了为期3天2晚的张家界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设计与学习情景,让孩子们在融合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刻解读张家界这座奇妙的“文化殿堂”。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了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全程随队,为学子解惑答疑,带领他们完成课程任务。这是一次复习与预习的过程,也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多元认知能力,夯实文化基础的趣味探索实验。

3.jpg

孩真友趣研学导师为学生讲解地质知识。

“地质科考队”深挖溶洞奥秘,地理课堂实时在线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这八个擘窠行草刻画于瀑布旁的山石上,点出了景点。菱溪少年深入黄龙洞内部,在滴答作响的溶洞中探索喀斯特地貌奇观。

“课本中关于地质地貌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和配图,但远远不及身临其境、感受和触摸来的让人记忆犹新,我想这就是研学的魅力,为孩子们搭建一堂生动、铭记于心的课堂。”菱溪中学副校长吴永恒在溶洞探索的过程中说到。

此次研学,菱溪中学以地理学科为主要依托,穿插特色的多学科知识,而这巧妙地融合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金鞭溪都得到了全面的印证。森林公园中,地质导师以丹霞地貌、黄土地貌、雅丹地貌等中国特色的地貌形态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峰林地貌进行了对比教学,同时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辨别方式。而金鞭溪自然笔记制作,则将大自然的生物系统搬进了小小的活页本中。

4.jpg

菱溪学子深入探索地质成因。

自然笔记大赛,“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角色定位,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校园“被动学”开始转变为研究性“主动学”。而此次的张家界研学,菱溪中学最大化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自然笔记大赛”。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植株,对其进行深入探索、解读,通过视觉、嗅觉、听觉,把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做探测器,绘制一篇自然笔记。

“这次研学融入的‘自然笔记大赛’。一方面结合了张家界特色的地质文化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还将初一年级学生的课本内容贯穿其中,包含了生物、地理、历史、语文。”湖南孩真友趣成长教育有限公司的课程研发人员介绍。

土家风情沉浸式体验,为研学增色

除了秀美的自然奇观和丰富的课程融入,沉浸式的“异域风情”体验,也是研学一大特色。从合拢宴开始,少年们便被土家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民族服饰所吸引,数十米的长桌一字排开、上百道特色佳肴呈现眼前,初临张家界的菱溪少年,从味蕾上开始探究这一片湘西秘境。

5.jpg

6.jpg

合拢宴探寻土家族文化。

张家界武陵源区,学生们带着任务感受土家族的民族特征,不断了解当地原住民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现在已经很少可以见到穿土家族服饰的本地人了,他们慢慢开始汉化,我觉得这种汉化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五十六个民族愈发亲近,坏的一面是很有可能造成文化遗产的陨落和丢失。”一名学生说道。

土家族民俗探索的融入不仅丰富了研学行程,也让学生在“文化寻根”的过程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独特的湘西历史。

教育从不应该“抢跑”和“揠苗助长”,而是应该回归初衷,回归孩子的成长需求,菱溪中学的研学旅行正是领先教育意识,回归教育本源的行为。将选择交于学生,激发好奇的天性,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长大。

来源:红网

编辑:王璐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9/12/06/63047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