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红”思政课老师龙兵:把讲台搬到了抗战遗址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蒋鼎邦 编辑:彭佩 2019-09-09 11:12:3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三尺讲台,诉不尽殷殷之情;四季晴雨,道不完拳拳之心……在这个金色的九月,我们迎来了第35个教师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是一个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为充分展现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爱国奋斗、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红网时刻新闻策划专题报道《老师,您好!》,与您一同感受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

微信图片_20190908012855_副本.jpg

“全国模范教师”龙兵。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通讯员 蒋鼎邦 长沙报道

00后的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这个问题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兵用行动作答。20多年来,他把课堂放在了抗战遗址上、放在千年学堂里、放在名人雕塑前……他的思政课讲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龙兵的思政课上,经常有同学来“蹭”,走廊上、过道上甚至讲台下都挤满了学生,“能排到龙老师的课,简直令人羡慕啊。”他的大名早已在湖大校园里传扬。龙兵耗费心力精心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也变得“接地气”了。

龙兵1.jpg

龙兵把移动的思政课堂搬到了抗战遗址。

龙兵2.jpg

学校内外人文历史景点、红色教育基地等都是龙兵思政课的讲台。

触摸历史 思政课“活”起来了

“同学们,我们眼前这栋楼在1938年4月10日,被日本飞机轰炸。馆里的仪器设备全被炸毁。同年10月,我们湖南大学1000多名师生员工,唱着救亡歌,迁往辰溪继续办学……1945年9月15日,就在这个205会议室,举行了长沙衡阳地区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带着“小蜜蜂”的龙兵跟同学侃侃而谈。

自卑亭、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图书馆遗址、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新民学会旧址……学校内外人文历史景点、红色教育基地都是龙兵思政课的讲台。

在岳麓书院,他会逐字逐句地带着学生们诵读书院讲堂里的对联,在图书馆遗址,他一定会让学生触摸当年侵华日军在花岗岩门柱上留下的弹孔,龙兵深情地说:“落后就挨打,这些悲惨的场景亲手触摸才能感受到。这些石柱是往事的见证者,也在提醒今天的我们,不要忘记肩上的责任,坚定文化自信。”

这样的“移动”思政课龙兵已经坚持了22年。

“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独立,有自己的思想,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广泛。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教理论,完全行不通了。这种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带着他们走访实地,他们亲眼看到的情况比任何说教都管用。”龙兵说。

为了上好这堂移动的思政课,龙兵下足了了功夫。每次备课,他都要躲到图书馆的档案室里反复查找资料,常常一待就是半个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引用的材料都有出处。“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讲起了自己的家人躲避战火、携手逃难的故事,这让我们觉得很真实,也很触动内心。”法学院大四学生陈劲宏说。

龙兵3.jpg

龙兵为学生征订《求是》等刊物。

多种手段 思政课“新”起来了

龙兵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第一位的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学生政治上的导师。

为了把思政课更好地上到学生的心里,龙兵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新模式,课件PPT与新闻、视频相结合是龙兵上课的一大特色。

上课前先与学生浏览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门户网站的消息,挑几条要闻和学生一起解读是龙兵课堂的“常规动作”。因为,“新闻可以补充教材的相对滞后。我们通过新闻,可以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哪些最新的实践,知道理论又有了什么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空说理论学生们不理解。”

龙兵还自费为学生征订《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利用传统纸质媒体的优势,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主流媒体,把握主流声音。

“先看看主流媒体怎么说,再看看网友的评论怎么说,也可以看看国外媒体怎么说,再想想自己该怎么说。”这几乎成了龙兵授课时的口头禅,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

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养成了每天浏览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的习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李正涛在龙兵的博客下留下了真挚的感言,中学时代他对思政课不太能提起兴趣,也不喜欢听老师讲大道理,基本不关心国家大事,但是现在上龙老师的毛概课感兴趣多了,“曾经有段时间我喜欢看一些外国网站,对国内的事情有些偏见和误解,是龙老师不经意间的引导使我豁然开朗,现在我也养成了每天浏览主流媒体网站的习惯,希望老师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影响学生。”

走出课堂 思政课“亲”起来了

回望历史的同时,他的思政课也关照着当下的中国。他认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今年暑假,龙兵带着6个同学来到有着中国职业服装名镇之称的醴陵船湾镇。他表示,“因为课上讲到了乡村振兴,我想让学生们有个直观的感受,不同地区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乡村振兴的。”

船湾之行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王昊大开眼界:没想到一个镇上居然有大大小小几百家服装厂,还有好几家大馆。“这里小镇的面貌跟我的老家是不一样的,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很多农村改变了面貌。”王昊说。

2012至2014年连续三年暑假,他都带着同学们前往湖南大学在隆回虎形山白水洞村的扶贫点上课,龙兵说:“让农民伯伯来给我当助教,给学生们讲解什么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他们的生活有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走进乡村,踏踏实实地感受到精准扶贫不是一句空话,是有实际行动的、有成效的,感受到了党的政策是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

来自江西萍乡的黄世朋便是龙兵带到隆回上思政课的学生之一。在交流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龙兵告诉他:“江西是革命老区,你想要准确理解精准脱贫的精神还是要到基层去。”2018年黄世朋研究生毕业,他没有选择繁华都市高薪就业,而是主动参加选调生考试,去隆回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这一年来,黄世朋和龙兵谈起最多的就是隆回的孩子,龙兵也在积极奔走行动,希望能组织为山区的孩子准备些学习资料,或是组织学院学生到当地去支教。“这也是支持学生的事业,为精准扶贫贡献一份力。”龙兵这样说。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蒋鼎邦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9/09/09/59553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