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京报》等媒体报道了“河南高考答题卡疑调包事件”,引发了舆论的持续关注。事情的起因是一篇题为《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文章显示,4名来自郑州、洛阳、周口等城市的家长称,4家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数与以往成绩、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他们怀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了包,并向纪检监察部门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
看到相关舆情信息后,有关部门也第一时间作出了回应。最新的报道是,其中一位考生查看了四科答题卡后,确认答题卡上是自己的笔迹,没有被调包,于是放弃笔迹鉴定,并和母亲写了情况说明。
而从整个舆情轨迹来看,围绕这起事件,网友也纷纷进行猜测,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是力挺考生维权,另一派是质疑考生有说谎之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一种观点,那就是呼吁公开高考试卷。它被很多人点赞认同。
然而,这种呼吁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高考工作确实复杂。单就考生而言,一些省份报考的考生动辄几十万,几科加起来的试卷过百万份。如果考卷公开,允许考生查卷复议,其程序和人力成本显而易见。最重要的是,高考是一个流程。如果真那样做,可能会招来无穷无尽的申诉和质疑,那后续的投档录取工作就会受到影响。
也许,有人还会说,高考太重要了,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应该想办法克服困难。可问题还在于,即便克服困难,真能做到查卷复议了,也未必可以确保公平。一方面,高考答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如果实行查卷复议,客观题部分不会出现争议,但主观题怎么办?尽管现在有评分标准,但主观性判分误差显然无法避免。另一方面,允许查卷复议之后,一些“有能量的考生”可能会钻空子。比如,他们就会用尽手段,在主观题上改高分。
因此,公开不意味着就有“公平”。“绝对公平”本来也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也是包括四六级、司法考试等考试,不实行查卷复议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国外一些考试也不实行公开。比如,美国的SAT考试。据悉,我国高考现在实行的是“多评模式”。评卷系统将把同一道题随机分发给第三位教师,如果第三位教师所给分数与前两位评卷教师其中一位的分数差在差值内,计算机自动求平均分确定分数;如与前两位评卷教师分数差均在差值内,则以差值小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分作为该题的最终得分;若两个分数差值相等时,取三个分数中较高的两个分数平均分作为该题的最终得分。如都大于规定差值,评卷系统则将该题的答案图片自动分发给学科评卷领导小组,由学科组长组织专家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分数。从整个流程来看,它确保了相对公平。
其实,看过作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中一个当事学生的写作水平真的不敢恭维。两个截图,考卷截图的第一句是病句,默写截图也显示其文笔欠佳。从反向思维来看,这样的调包行为需要串联,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可想而知,涉事者需要多大的能量。可如果是这样,那他还需要用调包的方式来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吗?因此,调包答题卡的可能性不大。
但无论如何,“高考答卷疑调包事件”显示的是一种公平焦虑。这些年,高考负面信息仍敏感,说明高考仍然太过重要。要化解高考负面新闻带来的焦虑,改革还需更发力,社会整体的公平感还有提升空间。而其重点就是要确保机会公平。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文峰
编辑: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