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能时代教育发展之道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桂青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 刘伟雪 2018-07-12 16:23:19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

  智能时代教育发展之道

  ——来自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讨论会“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思考

  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与终身的教育。

  在对“互联网+教育”众说纷纭、众想难猜的时候,想象一下,未来的学校什么样?

  7月5日至6日,主题为“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第S42次(总第672次)香山科学会议于北京举办。在会议的主题评述报告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未来学校会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概念会被学习社区的概念所取代。”

  他这样描述未来的学习共同体:它会有一个一个的网络学习中心和一个一个的实体学习中心,共同构成一个学习社区。他说,教育就是应该让我们的学习中心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所有的人在学习中心都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个性化学习,成为你自己

  发现自己、成为自己,需要个性化的学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说:“古今中外,实现全纳、公平与个性化的学习一直是教育追求的梦想。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突破个性化学习技术带来契机。而认识教育主体、如何构建未来学习环境以及如何实施未来教学是实现个性化学习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此,杨宗凯认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难题有,教育情境可计算、学习主体可理解与学习服务可定制这三大核心科学问题,突破人机新型学习环境、学习数据感知与融合、教育场景边缘计算,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机理、数据驱动下的学习者建模与分析、学习者群体动力学,资源供给、精准服务、智能导学等关键理论与技术,实现教学差异化、学习个性化、管理精细化以及服务智能化等。

  认识“新”学生,认识“新”教师

  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开放性强、课程丰富、教学手段多样等特点,是当前人们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较大型的在线教育创新。清华大学创建的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致力于以互联网技术探索解决中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教育问题。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认为,在利用在线课程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当前高校的很多教师对数字原住民的认识还不到位。数字原住民是国际教育游戏设计师马克·普伦斯基提出来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可能不把设计网络或智能手机视为“技术”,而是看作普通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可能对学习主动权有更多的需求。

  学生在变,教师也在变。教师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从处于中心地位的教授者变为指导者、陪伴者等,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多了一种“教师”——人工智能助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表示,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和终身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让教育知识、心理知识和社会知识等以精确的方式呈现。那些看不见的隐性学习过程,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加以显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教育将更开放,泛在学习会逐渐成为基本形态。

  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已经有积极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认为,技术已经存在,关键是教育内容的制作和实现。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介绍,这些应用提供了教学与教育管理过程中丰富的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和知识,解析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的认知过程,以构建学科知识图谱、教师和学习者模型;在虚实互动的平行智能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下,针对实际教育系统建立起人工教室和数字师生系统;通过实际与人工教育系统虚实互动和平行执行,为教育管理者和师生提供精准的教学过程数字画像和绩效测评等。

  王飞跃认为,借助智能科技,我们应该主动将“以教师为主”的工业化教育全面转型为“以学习者为主”的智能化教育,构建虚实互动、平行执行的平行智能教学和平行教育技术与体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则希望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做“无中生有”的事情,比如构建在线学校社群,建立客观、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

  智能时代,尤其要重视育人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如此重要,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认为,从技术上看,教育还跟不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现在社会大量需求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人才面临严重短缺。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只有5%左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人工智能正在给世界带来极大变化。王飞跃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下,传统行业正在逐渐过渡到智能产业,亟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现在,我们亟须大力发展智能产业,推动从工业社会走向智能社会的转型。我们不但要思考如何更快地培养坚实的人工智能科技人才,更要思考如何利用智能科技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各方面教育的智能化进程。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要弥补这一缺憾,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王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社会职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大学的育人使命没有改变。从孔子与毕达哥拉斯时期的“大学”、中世纪的大学,到如今的现代大学,都始终把培养社会精英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智能时代尤其要重视“育人”,和“人”在育人中的重要性。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认为,智能时代知识生产的特征是协同、跨界、综合、集成和大数据。推进大学协同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是在构建知识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围绕协同创新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和专门人才。

  目前,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较大冲击的是慕课的兴起,业界一度有慕课将“颠覆”传统大学校园的说法。

  能否颠覆校园姑且不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高等学校以慕课平台为载体,通过提供“多快好省”的教育,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控股总裁、慕华教育董事长聂风华认为,互联网大学将是一种可预期的教育载体,“互联网大学将面向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学习者,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项目,采用互联网教学为主、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来自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打造面向未来的大学”。

  然而,聂风华也看到,慕课并不是解决教育所有问题的万能药。

  几年实践下来,慕课出现“回撤”现象。这促使教育者深思在线教育的各种问题,包括在线教育本质以及教师、课程、教材、学习方式等各种问题。

  对此,杨斌深思,在线精品课程,用“课程”是否合适?在线教育的产出到底指什么?最深刻地影响未来教育的,是不是互联网技术?等等。(本报记者 杨桂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桂青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 刘伟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