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信息工程认知训练课上学习拆装计算机。韩淑娟摄
红网时刻3月7日讯(通讯员 邓崛峰 喻玲)“文科生修工程认知课,我觉得很有必要!”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一学生吴晓雨听了一堂关于“道路工程认知”的课后感慨说。
3月5日,长沙理工大学新学期第一周第一节课,我国道路工程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教授,桥梁工程领域著名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建仁教授,电气工程领域著名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曾祥君教授等该校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纷纷登上讲台,为大一学生开展工程认知训练通识课程教学。
“工程法学是我校的特色。郑院士谈及了道路工程与法律的关系,看似毫无联系的两个专业,竟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这就更需要我们能了解工程知识。”吴晓雨同学说。
该校大一所有新生均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程认知训练课。能动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廖义鑫表示,前段时间看了“大国工匠”“超级工程”等一些记录片,“对中国道路发展充满浓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道路工程发展的趋势。”
此外长沙理工大学还开设了“电气工程的前世今生”等课程。课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电气工程的例子,详细介绍了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的方向与内容,教授并带领学生参观了分布式发电实验室,介绍了实验室中各设备的功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电气工程学科的魅力。
据长沙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蒋加伏介绍,《工程认知训练》是11门认知课程群的模块化组合,课程群包括桥梁工程认知、道路工程认知、水利工程认知等11门实习课程,共开设41个教学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修读3个必修单元和7个任选单元来构建自己个性化的工程认知训练课程。
为加速学生知识结构的迭代升级,课程在内容设置中适当增加了工程前沿科技、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智能融合的内容,比如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此外,课程积极推动教师将新近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技术,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
“通过工程文化教育、工程认知教育、实践实训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内容的科学组织,真正体现我们以工为主的办学特色。同时,我们也希望大一学生通过先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方向,开展学涯规划,为有意转专业的同学提供参考。”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朝晖表示。
来源:红网
作者:邓崛峰 喻玲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