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众望所归落户上海

来源:人民网 作者:姜泓冰 编辑:彭佩 2017-11-08 09:48:22
时刻新闻
—分享—

  巴黎时间11月4日中午,北京时间当天晚上6点多,从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三十九届全体大会上传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花落”中国上海。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代表以“无辩论”通过的方式作出这一决议。“无辩论”,意味着众望所归、全数认可。为了扩大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亲赴巴黎,给上海的申办以有力的支持。

  中心将作为全球教师教育的知识生产与创新平台,提供创新项目建议和政策改善参考

  “我一直在等这个结果!”“教师教育中心(上海)”筹备工作小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很兴奋。兴奋,主要是因为基础教育的“上海模式”和教师教育经验得到了国际认可,影响力够大。

  据张民选介绍,教师教育中心将有四大任务:教师教育的知识生产、能力建设、信息分享和技术支持。上海将作为全球教师教育的知识生产与创新平台,为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提供创新项目建议和政策改善参考。目前已初步设计涉及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地约10个研发与培训项目。中心工作人员需要有国际教育经历,有不同语种交流能力。

  上海近两年正着力打造“全球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真正的全球城市,不只要有参与国际竞争、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在关乎人类命运、全球发展与交流的国际项目中,表达关切,作出贡献。设立并支持国际组织建设,正是题中之义。”相关专家表示。

  2015年9月,张民选向上海市委市政府提交建议,提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设立教师教育中心,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国际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海市教委随后即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作为项目执行单位。

  也是在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教育2030宣言暨行动框架》,认为要实现人类社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和资金是关键。而根据摸排,世界范围内的师资缺口达800万人,《宣言》建议通过国际合作帮助教育薄弱地区培养教师队伍。具体的行动计划是:“到2030年,包括通过国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小岛国,实质性地增加合格教师供应。”

  2015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向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提出申请,市政府讨论确定支持教师教育中心设立后需要的人员编制、办公设施和日常经费开支等事宜。2016年10月,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率团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见助理总干事唐虔先生,当面提出上海设立“教师教育中心”的申办申请,并欢迎教科文组织专家前来实地考察。今年6月,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处处长率代表团到上海进行可行性考察并提交报告。果然,报告提交后,教科文组织大会执行局即向第三十九届全体大会建议,对教师教育中心“无辩论”通过。

  国际经合组织公布的教师教学调查显示,上海初中教师在10个指标上位居首位

  一切顺利,源于国际对上海基础教育模式的了解和高度认可。

  2016年初,国际经合组织(OECD)公布了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结果,上海首次参加。这项“教师PISA” 按比例匿名抽取上海各区县199所初中学校的3925名教师,用以代表全市约3.7万初中教师。结果证明,上海初中教师的表现总体上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相对于参加调查的3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10个指标位居首位。欧美多家媒体惊呼“意外”,并追踪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

  从那时起,上海的许多中小学校变得格外忙碌。

  世界银行派出首席教育专家领衔的团队,对上海基础教育开展问卷调查,从教育体制、财政投入到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都是三、四级——即“很好”和“出色”。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官员来上海考察后,将第三届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会议移到上海,对话主题就是中小学教师教育。英国教育大臣率代表团访华,直接坐进上海的小学课堂听课,名校差校都有。听了还不过瘾,于是干脆请中国教师去英国小学上公开课。根据4年前达成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计划,每年中英双方互派7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

  英国教育部进行的第三方评估显示,采用中国教学法的班级,成绩全都有提升。11月4日,新一批35名上海小学数学教师刚刚出发。与以往不同,今年英国孩子和当地教师们的课桌讲台上,已经放着从上海引进的全套教材乃至教辅书,完全是原版翻译不走样。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帮助经济体间共享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推动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而委托他们举办的“PISA、TALIS与基础教育改革——APEC成员经济体研修班”,10月底才刚刚结束。在上海的实地考察环节给与会者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看到了一个与其他国家全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教科文组织中,科学类较多,教育类很少,有活力的教师教育机构更少。成立了中心,原来应邀举办的零散的教师培训和研究活动,就能发展成更大规模、有计划开展的项目,还能通过教科文组织凝聚更多专业领域的国际专家,加深对中国基础教育经验的研究。”张民选说。

来源:人民网

作者:姜泓冰

编辑:彭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