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很多高校在开学。而几乎与此同时,北京、天津、海南等地开启了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在这些地方,今年新上高一的同学将不再分文理科。他们高考时,语文、外语、数学为必考科目,而剩下的三门则由学生自己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预计到2019年,这种模式将全国覆盖。换句话说,2019年全国的高一新生在2022年高考时将全部实行新高考。这无疑是高考改革中出现的一次巨大变化。
过去,我们看待高考,更多聚焦于公平上。因为,在中国,高考是一个重要的人才选拔渠道,考试可能关系到个体的一生。所以,一切以考分为基准,是维护公平的体现。也正是在这样的普遍认知下,如果哪个地方出现高考舞弊,那就会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也一定会引起媒体和舆论的集中轰炸。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发现现行高考存在的弊病似乎越来越明显。比如,有人就说,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像工厂里的乒乓球,每一个都一样。这样的话虽然有点偏颇,但确实存在反思面。这些年,包括教育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诸方面都呼吁加快推进高考改革。这个话题也一直是近几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毕竟,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高考改革无疑是国之大事。
我记得,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去年,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湖南新高考实施“3+3”制度,文理不分科,外语可考两次;高校在录取时,将依据考生语、数、外全国统考成绩和自主选择的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学生。这个方案正是国务院《意见》精神的具体落实。湖南等地的改革方案给我的感觉是,以后的高考不仅注重公平,而且会注重个性。高考在从注重整体公平向注重科学公平的方向上转变。
所谓整体公平,就是说同台竞技,不论性别和爱好,大家考的都一样。所谓科学公平就是说,在整体公平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给孩子更多的人生规划空间和自主选择权。孩子学习更自主更快乐。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具备科学公平的影子,因为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种模式,在进入大学选专业时,孩子的选择权也更多。因此,至少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它的初衷善意非常清晰。
赋予更多选择权,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方面,高考过来人都深有体会。不少学生因为对某一科不感兴趣,导致分科时选文选理左右为难。为此,老师没少操心,学生自己更是遭罪。而新高考“语数外+多选3”的学考模式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赋予选择权对于高中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历练。正因为高考科目选择非常重要,需要慎重,这才更能让孩子学会如何独立选择。现在,在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存在选择恐慌症的问题,正是因为一直以来,他们缺乏独立选择的经历。这恰恰也是“成年未成人”的体现。所以,我以为这样的高考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这样的改革也给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出了不少难题。因为学生要选课,那就意味着,必然会出现走班上课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个班里的同学,因为所选的三门科目不一样,他们要与其他班的同学重新组班上课。这样就必然要求系统科学地组织。这种组织不仅包括教师教学而且包括后勤,因为走班,可能大部分教室都会成为公共教室,学生也不再有固定放课本的教室。硬件配备和老师配比跟不跟得上,这可是绕不过去的题。再加上,由于地区经济差距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个制度可能会在实践中产生一些新的次生公平问题。因此,如何让高考改革从制度设计上的“看起来不错”变成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实不错”,我们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文峰
编辑: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