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一师特色“三下乡” 为精准扶贫注入文化血液

来源:红网 作者:张莎莎 编辑:彭佩 2017-07-22 16:43:37
时刻新闻
—分享—

边远山区孩子在竹筒上画画。

边远山区孩子用竹筒和蒲草做竹子娃娃。

边远山区孩子利用竹筒制作瑶族长鼓,并在长鼓上添加瑶族特有的花纹。

边远山区孩子运用石头、芒草、竹叶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创作“蔡里口村的房子”。

当地的瑶族村民坐车走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来到蔡里口小学参加文艺汇演,表演瑶族歌舞,其中最大的年龄76岁。

有精湛竹编手工艺的老人在文艺汇演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边远山区孩子在夏令营闭幕式上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

  红网长沙7月22日讯(通讯员 张莎莎)怎样让“三下乡”的成果可持续发展?怎样为精准扶贫既“输血”更“造血”,既“送文化”更“种文化”?这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赴永州市双牌县何家洞镇蔡里口村文化艺术服务团暨第二届“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永州分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7月8日至7月20日,该团队在当地开展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美育夏令营、农村教师美育教学培训、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调研、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研、助学募捐、村民文娱等活动,“造血”“种文化”成效显著,得到永州当地政府、学校师生、企业家、村民的一致认可。

  新型美育课: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美育夏令营为期10天,设有书法、美术、手工、刺绣等课程。志愿者们在挖掘当地民间传说、江永女书、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民族乐器等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将这些文化融入相关课程。同时,志愿者们会寻访村里的传统手工艺匠人、少数民族家庭进行调研,进一步挖掘更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本土文化,并及时融入教学。

  考虑到美术、手工用品成本昂贵,而且大山深处购物不易,志愿者们的很多课堂都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观察、寻找身边的本土材料用于创作,引导孩子们就地取材。比如志愿者们发现当地盛产毛竹,开发了“竹筒画”“竹子娃娃”“瑶族长鼓”等以竹子为素材的美术课、手工课。志愿者们还发现女书的笔画与竹叶神似,开发了“女书竹叶拼贴”“女书竹叶拓印”等课程。这些最前沿的美育课,既教了新的作画方式,又融入了当地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还引导学生思考本土资源的文创价值,培育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这种别开生面课堂取得的效果,让在场观摩的当地老师和家长大吃一惊,连连称赞:“初次接触,孩子们便能有如此超水准的表现,真是不可思议啊!”

  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董事长赵荣军也特地前来参观课堂教学并与志愿者们座谈。他充分肯定了志愿者们的创新探索,鼓励大家将这种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大放异彩的原生态艺术创作过程用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尝试做更立体化的展览。

  在地化培训:培养乡村美育传承者

  志愿者们信仰,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孩子们都拥有公平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夏令营所在地蔡里口小学,正是一所地处两省三县四乡交界的边远山区学校,在校生121人,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考虑到安全问题就近报名和部分留守儿童假期会去往父母的打工地,夏令营招生指标原定为50人。然而初期报名就突破80人,有家长甘受来回60多里的奔波之苦也要送孩子来学习,有留守儿童姐妹结伴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有更偏远村落小孩借宿老乡家来申请报名。看着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志愿者们克服困难,增开一个班,让更多孩子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然而,短期的支教并不足以弥补目前城乡美术教育的鸿沟。对此,该团队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招募了将要在乡村小学服务8年的六年制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加入,二是动员了蔡里口小学5名在编教师全程参与夏令营,一起听课、备课、评课、磨课,共同接受“挖掘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与本土资源”前沿美育理念的培训与实践,培养能扎根在当地的美术教育教师,以期乡村美育更可持续性地发展。

  双牌县人民政府督学卢作明同志在参观夏令营闭幕式的作品展和文艺汇演后指出,“蒲公英”美育夏令营所做的尝试给当地学校特色品牌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都有很大启发。蔡里口小学校长李松福、教导主任周春勇也多次感慨,学校将会把“蒲公英”美育新理念和已有的“横向渗透教学法”课题结合起来,继续探索和传承下去。

  看“童画”,听“童话”: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

  在教学过程中,看着孩子们的“童画”,听着孩子们的“童话”,志愿者们时喜时忧。忧的是这里的留守儿童太缺爱和陪伴。夏令营的第一天,就有一位6岁的小女孩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位小女孩上课的时候突然说“我想妈妈了”,然后一直想要抱着旁边去辅导她的女志愿者。她是留守儿童,平常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过年过节会回来一次,而妈妈已经2年没来看过她了。她的画里只有蓝、红、紫三种色彩,紫色的轮廓,红色和蓝色的脸,给人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而另一位同样6岁的小女孩,父母都在家,还有个哥哥时时处处照顾着她,她的画用的颜色特别鲜艳、丰富,一看就很阳光欢乐的感觉。

  喜的是孩子们不可低估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志愿者们特别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他们发现,无论是主题绘画还是自由涂鸦,每一幅“童画”背后都有一个或虚构或来源于生活的美好“童话”。看着“童画”,听着“童话”,美术教育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范迎春教授感慨:“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在艺术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缺少发现者。”

  美育课程激发了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同时也使志愿者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他们的内心。志愿者吴玄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或许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目的,我想给这些孩子些许温暖,些许关怀,发现他们潜力,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走出大山,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助学募捐:助力文化精准扶贫

  经志愿者调查:永州书法文化底蕴深厚,是当地的一面旗帜。远至唐朝的怀素、清朝的何绍基,近至蔡里口小学的老师、镇上小百货店的老板,甚至独居在山腰、九岁父母双亡、从未接受过教育的老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在第一天的粉笔画集体创作《我们的家乡——蔡里口村》时,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的字刚劲有力、方圆兼备,引起了支教队员的阵阵惊叹。

  得知蔡里口小学希望打造以书法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但缺乏相关的书籍与专业指导。志愿者们除了每天增开半小时硬笔、软笔书法课之外,还联系了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编辑部。得知边远山区里的留守儿童需要书法教材教辅,虽然素不相识,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编辑部主任曾瑜以及编辑们毫不犹豫答应尽己所能去协调,捐赠的书籍从志愿者们预期的留守儿童一人一本,增加到分年级精选搭配共750本。为了能在夏令营期间送到,周末特地用专车从长沙经过9个小时的长途颠簸送到蔡里口小学。

  蔡里口小学校长李松福承诺,一定运用好这次的书法用书,提升边远山区孩子的书法素质,继承发扬永州的书法传统文化。

  红歌唱响:引导乡亲丰富生活

  “天上的太阳红呀红彤彤啊,地上的太阳是毛泽东啊……”每晚七时三十分,村民都随着这嘹亮的歌声、动感的旋律来到蔡里口小学,跟着志愿者们学红歌,跳广场舞。

  今年恰逢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期间游学100周年。1917年,毛泽东求学一师期间,曾徒步走访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长沙等地,通过游学调研农村,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志愿者们积极践行“青春喜迎十九大,重走主席游学路,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活动主题,支教之余深入村落开展调研。

  志愿者调研时发现当地村民业余生活单调,便决定每晚增开广场舞课。在一对一的指导下,村民们很快地跟随着节拍,舞动起来。为了帮助当地乡亲营造可持续的活动氛围,志愿者鼓励活跃的村民李大姐担任意见领袖,以后继续组织广场舞。

  志愿者调研时还发现,当地有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瑶族的文化,如服饰、歌舞、乐器等,有远嫁到这的歌声动人的佤族姑娘,有技艺精湛的竹编手工艺人……便决定克服困难,组织了一场文艺汇演,让这些在现代化过程中日渐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分被发现被传承的机会。

  不论是在每天广场舞的现场,还是文艺汇演的现场,村民们都多次感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志愿者们的到来,给这个偏远山村增添了满满活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童小娇在“三下乡”启动仪式上为大家加油鼓劲时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的有效形式,更是你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要舞台。”

  经过此次实践,志愿者们深深感受到:爱心,像火,只需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善行,像蒲公英,只需一阵微风,无论多么偏僻荒凉的地方,都会随之奔赴并扎根。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也将继续践行服务精神,尽己所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张莎莎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2017/07/22/404469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