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梦晋几回 终有情人 走进慕晋堂刘建平的书法世界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柯亦兵 编辑:孟畅 2017-03-31 14:12:12
时刻新闻
—分享—

刘建平作品展示

刘建平作品展示

刘建平作品展示

  结识建平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是因为不器斋主办的湖南实力派书家十人心经展,几位书家朋友均推荐了他,见到作品图片,很是惊讶,当代书家竟可以做到如此的“传统”。顿生敬意。刚接触时,大跌眼镜,不经一乐,你热情他冷淡,你严肃他扯淡。一付漫不经心的样子,不修边幅,不像个搞艺术的。俗话说字如其人,究竟是反差还是吻合,倒也值得研究一番。

  书家多有斋号,建平的斋号为“慕晋堂”。学书的一眼便知主人追的是魏晋风骨。众人皆知,昔时,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嵊州兰亭修褉时,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历朝历代的大书家莫不竞相临习,时至今日,倒是潜心学“第一”者少之又少,胡乱造“第一”者比比皆是;提到王羲之的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异,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也不算什么,个个能出其右,怪书横行,指马为鹿,文化基因彻底变异,让人无所适从。往往这些人的头衔还真的可以唬住人,还不是少数,就像科利马火山喷发,滚滚浓烟冲天际,黑压压盖得人无法喘息,审的到底是“丑”还是“美”真的搞不懂了。

  幸而得见建平的书法,有如逃进了一个惠风和畅、野花盛开、虫鸟鸣唱的花园。这种感受古人也有精辟的描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久而不闻其香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谁化?这是我们当代书家和书法爱好者、传承者要思考和选择的问题了。

  既然是书法评论,那还得说说门道,在王羲之那个年代,老师不多,卫夫人、钟繇、张芝而已,不比当下,科技发达,历代大家的作品随处可见,为什么还会是丑书横行,民众书法审美缺失?原因很简单,写字的心浮气躁,鉴赏的走马观花,都在做刘姥姥。没有厚积就不会有薄发。建平的艺术世界里有着浩如烟海的与书法有关的元素,大家的作品、碑刻、瓦当千人千面;跨越千年,也积累了千年的脉络,谁敢说绝顶聪明?建平只能笨得“取法乎上”遵从二王入手,临池读帖,追摹技法、先求匠人匠心的执着,对话古人,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一一对照询问、修正,力求法度严紧,无一笔失度,先要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的境界。先飞的不一定是笨鸟。这么多年下来,技法练就的高度足以乱真,就像张大千的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品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造假”才是正道、王道。

  创新与个性是个时髦的热词,不提就显得没水平,建平的作品笔笔有出处,找不出什么别出心裁的亮点或是风格,好容易见到他写的真、行、草、隶的一件新鲜玩意,他居然引经据典告诉你古人早玩过了。就算可以微妙微肖的书写十几种的楷书,也还是古人的,都不姓刘。这样看来建平的书法还是很值得探讨:第一,离大家的距离还有漫长路,这挺好,有敬畏之心,不求早脱,当下书坛就缺乏这种静气,求名求财,耐不住寂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成大家绕不过的修行;第二,当今书坛广泛吸收古人营养、文化底蕴的书家是为数不多的,王羲之的韵、黄山谷的意、杨慎的颠融合会孕育无限的可能性。期待时间作答吧,就像张大千作大泼墨山水《山园骤雨》《秋山图》。自谓“这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米、梁楷的泼墨法发展出来。只是吸收了西洋画的一点儿明暗处理手法而已”。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事,强扭的瓜真不甜。

  “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古人玩的,今人甚之,建平也不例外,湘江钓鱼可以一天不动,堪比姜太公,至于鱼上不上钩不是最重要的;玩珠串时,可以拿把刷子一丝不苟的刷上几个小时,自己打孔穿石、捏针穿线,玩也需要一种态度。书法就是一种高雅的玩,只是更好玩而已,成名成家是别人给予的标签,与作品无关更与书法创作的过程无关。快乐便好,这是书法真正的魅力。临了,送建平一联,若能书之回赠,那便是赚了:

  不思怠,不求脱,渐积跬步,高山仰止心往之;

  亦玩笑,亦当真,花间窗前,暗香浮动月黄昏。

  相关链接:


  刘建平,字叔安,号慕晋堂主、晋堂、心斋,1969年12月生,湖南邵阳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要成果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五一文化奖”;湖南省(书法类)“五一文化奖”等,2009湖南书坛“十大人物”;2015年5月在长沙举办“梦回经典”慕晋堂刘建平书法作品展。作品被西安碑林、浯溪碑林、橘子洲头、白马寺(河南)等地刻碑、收藏。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湖南)理事;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柯亦兵

编辑:孟畅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2017/03/31/404530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