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期每周排行榜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向子蔚:守望
【开福区育德小学】瞿锦玥:做传承中国文化的小书生
【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周睿:当世界多了一个我
【长沙市大同二小】蒋梦轩:卫生间里的秘密
【长沙市大同二小】戴婧伊:父母的心
【湖南省地质中学】晏宁:皱纹也美丽
【明德洞井中学】刘思琪:带一本书旅行
红网长沙2月16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周丹)“他教书育人,编修《春秋》,定《诗》《书》,想要以一己微薄之力尽量复礼修乐……”在《守望》一文中,师大附中学生向子蔚描绘了至圣先师孔子的一生,他周游列国、著书育人,用尽笔墨叙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这也获得了专家点评团的一致赞扬,并有数名专家为其文章做了长评。他与育德小学的瞿锦玥、大同二小的蒋梦轩等7名同学一起,登上了红贝网第九期每周作为排行榜。
第九期的评选由21位长沙市语文专家共同票选而出。共有4名中学生、3名小学生登上本期每周作文排行榜。师大附中向子蔚的《守望》、育德小学瞿锦玥的《做传承中国文化的小书生》、附中高新周睿的《当世界多了一个我》、大同二小蒋梦轩的《卫生间里的秘密》、大同二小戴婧伊的《父母的心》、地质中学晏宁的《皱纹也美丽》、明德洞井中学刘思琪的《带一本书旅行》等七篇文章,经过专家投票后荣登第九期每周排行榜,他们还将获得长沙市教育局和红网联合颁发的获奖证书。
第九期排行榜的选拔评比正值中小学生寒假,因此本期评比时间范围较长。在规定时间内,凡进入红贝网“最热作文榜”和“老师每日推荐榜”,一周内文章点赞最多、评论最多、转发最多、评星最多的作文都将进入名师专家团评奖候选范围,在候选专题的30篇作文中,专家将对其进行点评并投票,每人最多投7票。票数最多的前7篇登上“每周排行榜”。当出现同票情况,点评数多的作文优先入选。
【美文片段赏析】《守望》作者:向子蔚
孔子名丘,鲁国人,是父亲“来路不明”的孩子,没落贵族之后。他自己说自己“少也贱”,但极好学,在太庙中“事必问”,后来修习礼乐,师从当时盛名的师襄等人。在万籁俱静的星月下,年轻的孔丘独自沉思,是什么让如今苟政横行?又是什么让如今天下离乱?无数个日夜的思考,孔丘得到一个答案——礼乐崩坏,君非君臣非臣,仁义不再。因而,他的梦想慢慢成形——恢复古制,重明礼乐,让仁爱充满人间。
在弟子冉有帮助下,孔子回国,但国君并没有让孔子再为官的意思。孔子无奈,也深知凭自己难复王道,于是开始教书育人,编修《春秋》,定《诗》《书》,想要以一己微薄之力尽量复礼修乐。这是怎样一种痛苦?刘震云在《塾师老汪》一文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迂阔的塾师老汪解读到: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老汪虽然嘴笨,但这句话或许讲对了,孔子的寂寞就在孤独的守望中滋生,然而他还要这样孤独守望下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不久后,孔子爱徒兼知己颜回死,孔子高呼“天丧予!天丧予!”又三年,他最忠实的弟子子路死,孔子痛道“天诛予!天诛予!”
在守望中,孤独的孔子死去了。至死,他都未曾放弃对梦想的守望。
专家团点评:
陶妙如:孔子曾说:“知我者其天乎。”懂他者虽少之又少,却也不是微乎其微。若夫子游走到今天,读了高一子蔚同学这篇《守望》,定会欣然而歌:知我者,子蔚也。知我者,子蔚也。说实在话,读第一遍,我也发出此叹,小小年纪,竟有这般高度,这般深度,能选这样一个角度,实在是少见。全文短短千余字,用图画式展览,呈现孔子一生轨迹:被迎回鲁国,我回来了;我生之为人的使命,我不在乎世人态度的行动,垂宝以贻后世。这种素描式画法,于孔子是再合适不过了,孔子一生追求之境便是本色,无需修饰,便可光照他人。这是子蔚懂孔子的最本质处。懂他,又能用适合这位伟人格调的语言来述说他,这便是最佳。读此文有写作的冲动,也有与子蔚探讨的想法,其实,不是世人不懂孔子,而是孔子与世人同世却不同层。孔子生活在理想里,世人生活在现实中。不是不懂而是懂他不能用他。敬而不用便是这位伟人的必然归宿。精神的高地与自然的高地一样,他是有寒意却不寒冷,孤单却不孤独的境地。只有能够抵达那个境地,品味到其中意味的人,方可领悟到那一份悲壮。
王麟:读罢此文,感觉棒棒哒。简洁流畅的文字,再现了孔子的一生:梦想形成,请教李耳,周游列国,教书育人,孤独死去,随着作者的笔墨,我们为孔子的坎坷而唏嘘,为孔子的守望而感动。看作者的“个人介绍”,三言两语,颇有老舍先生自我介绍之韵味,再看《守望》全文,于简笔勾勒中再现了孔子的风雨人生,非有传统文化之浸淫,不得有如此之深度。在充满“斗破苍穹”“英雄联盟”或娱乐精神之今天,能有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深度!
谭青:或求官谋位来一展其才,或教书传道来影响世人。孔子始终守望着心中的梦,欲让其成为现实。”文章以“守望”为线索,结合孔子的有代表性的语录和各时期的际遇来行文,写了孔子自强不息地上下求索,即便孤独终生也要守望心中的梦想。小作者视觉独特,用语老道,善于思考,思想深邃,颇有文化见地,可见古文功底之深、文化素养之高。
胡锦云:历史湮没,仅留下草蛇灰线;细节逸散,正可供想象填充。因为极具才情,所以极具自信;子蔚从历史的碎片中以“守望”之旨聚焦孔子,撷取种种为己所用,凡史实不能及者,则以想象补之,在似非而是的细节之中,将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守望者形象显于笔端,引人深思、共鸣。而叙述之间,还有子蔚个性化的评点,且叙且评,恰到好处,让人不忍心再去追究那些个细节出处。
黄晓莲:文章贵立意,本文之立意旨在诠释一种执着、坚韧、绝不言弃的精神,而本文取材孔子一生为“礼”“仁”奔走呼告,虽九死而不舍的历程和守望。由此,这份“守望”升格为指向内心、指向修身、指向理想、指向境界、指向使命。语言文字看似清淡疏朗,字里行间却溢满小作者克制下的浓烈情愫。行文开阖有度,纵横有序,恰似与孔子的行走一生的足迹匹配。不过,在读过之后,感觉文章还需在留白处更简洁,在工笔处更细腻。简洁与细腻的融合,这样,文章方可经得起百回读。
刘兵:“守望”一文,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厚”,厚在谈古説史,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实则有很厚的文史功底;二是“巧”,巧在借古喻理,用孔子的坎坷一生诠释了对“守望”内涵的理解,喻事理于叙事中,晓大义于无形处;三是“简”,简在文字的洗练,没有拖泥带水的做作,在至简中透露出作者的思之深与情之厚。向子蔚同学显然是文史哲的爱好与钻研者,在动漫喧嚣、读图至上的当今,能有这样一份沉淀,实属难能可贵!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