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足球德育:发掘竞技之外的意义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汪瑞林 编辑:苏小莉 2015-12-16 18:23:11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足球德育:发掘竞技之外的意义
  
  本报记者 汪瑞林
  
  “对于球场上的竞争,大家有什么感想?我们生活中又该如何面对竞争呢?”在看过一段足球转播的视频和听了《放弃射门》这个故事后,卓允香老师问。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为什么要竞争、如何友善竞争、怎么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展开热烈的讨论。3名学生还以足球宝贝的选拔为题材,自编自演了一场情景剧《选我,选我》,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把班会的主题融入其中。
  
  这是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五年级某班的一堂班会课,也是该校推进校园足球与德育深度融合的一个侧影。
  
  如果把校园足球理解为就是“学生踢足球”,那么就只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但当把足球与德育、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有了文化的支撑,奇妙的变化发生了。在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校长李元辉看来,足球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红利,最大的红利就是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学校的育人价值目标,借助足球的临门一脚实现了。
  
  足球与学校文化融合,深挖足球中的德育元素
  
  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是一所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但学校的“敬教育”却贯穿到了学生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成为该校的文化特色。所谓“敬教育”,就是孝敬、恭敬、亲敬、格敬。李元辉认为,“敬教育”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严谨负责、恭敬、敬畏的态度,二是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三是与人为善、与事为谨、与天为和的豁达的生活态度。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敬修身”“敬健体”“敬艺术”“敬阅读”“敬科创”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在校园里,随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德育氛围。
  
  如何挖掘足球运动中的德育元素?如何找到学校足球教育与“敬教育”之间的结合点?在成都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梳理,从四个维度确定了校园足球的育人目标:文明敬业、自主公正、团结协作、拼搏创新,并分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四个阶段建立起相应的教学模式。
  
  文明敬业,这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目标,主要在小学1—2年级进行培养,通过文明观赛、文明比赛,让孩子从足球运动中学会怎样做一个文明人,引导孩子把赛场上的敬业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准则,成为一个“崇敬尚礼”的人。
  
  自主公正,这一目标主要放在3-4年级进行培养,通过参与校园足球,让学生践行自主公正这一行为准则,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学会担当,明辨是非,将行事公正植入心中。
  
  团结协作,该目标主要针对5-6年级的学生,让这些独生子女们在参与校园足球的过程中,吃住训练在一起,成功失败在一起,让他们明白,只要站在场上,就必须和队友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帮助球队取得最后的胜利。
  
  拼搏创新,该目标主要针对7-9年级学生,希望学生通过参与校园足球,树立人生目标,努力拼搏,永不言弃,从技战术的创新上领悟创造力带来的变革和效益。
  
  为集中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足球与德育融合的问题,该校在成都师范学院专家指导下,成立了一个22名教师组成的专项研究团队,分别从学校特点、生源结构、足球文化三方面展开研究,拟订出了学校足球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并从学科、社团、活动三方面拟定足球德育课程实施方案,并开发出了校本教材。
  
  足球与学科课程融合,从多侧面感受足球的魅力
  
  一段足球的短视频,定格在一名球员突破对方球员的防守、抬腿准备射门的瞬间。“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表现画面上这名球员的动作。”这是该校古丽渝老师执教的一堂美术课。在对同学们画的“火柴人”进行点评后,古老师又引导他们对几幅反映足球场上运动员动作神态的照片仔细观察,找出人体的关节点并连线,同时用可弯曲变形的彩条制作人物造型。最后,每个学习小组用扭扭棒、彩纸、剪刀等工具设计4个球员一起踢球的场景。
  
  这是一堂充满足球味的美术课。移步另一间教室,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绿茵场上》,学生结合示例,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足球;而另一节数学课,则在探讨罚球弧长和对应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成都高新滨河学校,学校不仅通过班队会活动、足球活动周等校园足球系列活动渗透足球德育的教育理念,更是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思品与社会(生活)等基础课程与足球德育融合在一起。足球不再只存在于运动场上,足球走进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
  
  根据该校的足球德育活动课程设计方案,每学期集中一周开展足球主题周活动,围绕学期主题开展各种与足球有关的活动,每次主题周活动班主任承担一节班会课,学科老师承担一节学科中渗透德育的综合活动课。对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品德等各科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足球德育的内容,课程设计方案在学期主题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划。
  
  尽管足球是成都高新滨河学校的一大发展特色,但该校教师并非人人懂足球、踢足球。教师队伍及其知识结构成为推动足球育人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在足球运动方面,学校现有5名足球专业教师,同时引进了余东风、姚夏等专家团队,不断补充专兼职足球教练,提升学校足球教师的能力。同时学校实施了“班级导师”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导师对班主任、科任老师进行足球培训,经过3年培训,现有两名非体育老师通过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认证。李帅帅,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经过培训,现在已经“转专业”成了一名体育老师。
  
  “我们力图通过足球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打造足球校园文化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各学科的教育合力,促使学生全面综合性向前发展。”李元辉说。
  
  足球与校园环境融合,构建足球德育文化体系
  
  德育应力戒灌输式说教,追求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文化与环境的作用很重要。“文化与环境,实质上是一种隐性课程,它与显性的足球德育活动,如足球德育社团、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的足球德育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足球德育课程体系。”该校副校长徐红说。
  
  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从四个方面建设隐性课程:校园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家校沟通。走进学校,从校服、校徽、楼道、宣传栏到校刊、校歌,无处不在彰显着足球文化,宣传足球德育精神。学校将足球德育的育人目标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文化标准,在学校制订的学生、老师“行为标准”中,都强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学校在制度层面制订了足球社团管理办法,设立了足球专项经费,还与四川足球名宿姚夏联合创建了“成都高新滨河学校姚夏阳光公益基金”,让更多的学生体会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学校还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加校园足球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区氛围,形成足球德育的合力。
  
  “校园足球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梅西,但是我们希望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不光能感受到竞技体育的运动魅力,还能感受到竞技之外的人格魅力,最终能成为一个文明敬业、自主公正、富有团结协作和拼搏创新精神的人。”李元辉说。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斌认为,成都高新滨河学校的探索提供了一个以足球为载体推动课程整合的成功范例。李斌说:“我们应该超越足球看体育的价值,超越体育看教育的价值。重视校园足球,并不意味着弱化、矮化其他体育项目,足球可以与德育融合、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其他体育项目是不是也有这种可能性?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汪瑞林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