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与对口扶贫点龙山县苗儿滩镇补洲村签署蔬菜供销协议
红网湘潭12月4日讯(通讯员 王成奇)12月3日,湘潭大学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处长冯银耕与龙山县兴洲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华代表校地双方,签署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框架协议,及供销合作备忘录。湘潭大学校长黄云清、副校长刘长青、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朱向群,龙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梁君,龙山县委副书记陈忠耀、何代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京海,龙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石红梅,龙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冬梅,龙山县扶贫办主任彭承忠,以及县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签字仪式。
协议的签署,宣告了湘潭大学按照省委“产业扶持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的精准对口扶贫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投产后,补洲村兴洲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的高效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每年可为湘潭大学供应2000吨无公害蔬菜,年销售收入可达300万元以上,可直接带动补洲村150人脱贫致富,基本实现补洲村扶贫目标。
根据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蔬菜基地将建成400亩示范性种植区,总计1000亩的种植面积。项目实行“大学+村级集体组织+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运作模式,由补洲村参与经营管理,按比例进行利润返还和分红,鼓励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流转、劳务入股、项目分红的形式发展股份合作制组织,并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制度,实现大学、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互利共赢。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马铃薯、黄瓜、茄子、龙山萝卜、甘蓝等不同类型的蔬菜。
龙山县县领导对本项目的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梁君认为,项目的签约,充分体现了湘潭大学对龙山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必将对龙山县创新农业合作社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强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李冬梅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进补洲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为龙山县精准扶贫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
黄云清表示,湘潭大学对口帮扶补洲村,既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体现;更是兑现高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校地双方以此次蔬菜基地项目的启动实施作为探索和创新高校扶贫模式的抓手和突破口,结合各自优势,拓宽合作领域,实现共赢发展。
“‘兴洲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兴洲’两个字是‘振兴补洲村’的意思。”杨华认为,龙山县土壤富含硒元素,对人身体有益,当地蔬菜产业成熟,是全国200个重点蔬菜基地县之一。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湘潭大学师生食堂对蔬菜需求量大,而且可以以湘潭大学为市场切入口,积极开发长株潭地区市场。他很看好这个项目的前景,坚信项目能给补洲村带来兴旺繁荣。
“明年5月1日吉恩(吉首-恩施)高速开通以后,从补洲村上运蔬菜到湘潭将不超过8个小时。2016年下半年开学季,湘潭大学师生就可以吃上合作社供应的新鲜蔬菜。”补洲村村支部书记尚顺国说。
目前,补洲村己建成通村主干道3公里,水渠2.1公里,2000平方米科研室、12万平方米恒湿恒温室正在建设,按照规划拟建钢架大棚1.4万平方米、排灌水渠2.8公里,节水灌溉设施200亩,实施种植基地土地平整200亩。
当日下午,黄云清、刘长青一行来到补洲村,实地查看了补洲村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向当地村民捐赠了湘潭大学教职工募集的20.7万元结对帮扶款,并走访慰问了当地3个贫困户,给每户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
来源:红网
作者:王成奇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