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培养“经济适用型”人才也是大学的使命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邓海建 编辑:苏小莉 2015-11-19 09:19:41
时刻新闻
—分享—
  所谓“经济适用型”人才,其实就是企业最需要的、产业转型最适合的、社会发展最期待的人才。
  
   记者 邓海建
  
  眼下又到求职季,虽然很多毕业生都手握高学历,想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薪酬,但在面对招工企业时,发现情况和自己设想的不太一样:企业的用人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记者也在招聘会上发现,不少企业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有学历、有能力、肯吃苦的职场“经济适用型”人才更受企业青睐。(中国广播网11月17日)
  
  一直以来,有关“大学之道”,总有见仁见智的解读。今天的中国,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大学生,这既是顶层设计要思考的大事,也是学校、学生及家长要追问的现实。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少数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校,要么赶时髦,要么太高端,反而离市场需求越来越远。有两个例子,足以窥斑见豹:一是这两年,社会上有个著名的追问:中国为何造得出高铁、大飞机,却造不好圆珠笔和马桶盖?人社部副部长汤涛直言不讳地指出,“圆珠笔不好用”等问题背后,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二是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配合“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是高职教育发展转身的大背景。
  
  学历太高,专业太“潮”,不仅人才结构会失衡,企业也会懵懂而无所适从。最后在“市场做主”的就业领域,最坏的结果就表现为结构性失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也找不到匹配的岗位。这个时候,有学历、有能力、肯吃苦的职场“经济适用型”人才,自然就脱颖而出了。所谓“经济适用型”人才,其实就是企业最需要的、产业转型最适合的、社会发展最期待的人才。这类人才的紧俏,折射了两个困局:一是一些高校与市场有点远,人才培养机制还处在“想当然”的阶段;二是当年,考生及家长对学校与专业不太了解,缺乏理性的职业规划,最终导致在市场选择中感到尴尬。
  
  “经济适用型”人才太少,这是个系统性问题。这里有不恰当的“用人观”抬高了学历门槛的因素,也有社会舆论对职业价值的曲解与误区,更多的,还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出现了方向性症结。这从近年来职业院校“升格热”中,可以窥见某种值得警惕的苗头:比如一些挺接地气的职业院校,非要把名字改得令人如坠云雾——千方百计去掉“职业”身份,殚精竭虑攀附上“学院”之名,背后的小九九,路人皆知。
  
  好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鼓励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校都要依据自己的定位和特点向应用型转身,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使命的高职院校,恐怕更该找准自己的坐标,迈上教育的正轨。
  
  每一个时代,既需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者,更需要低头走路的实干家。大学有多元的价值坚守,但不管哪个年代,培养“经济适用型”人才,同样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邓海建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