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校校通信息化“高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强 张圣华 李澈 阳锡叶 李伦娥 编辑:苏小莉 2015-11-05 18:02:45
时刻新闻
—分享—

  以前,平板电脑、微信是“玩具”;现在,这些是教具、是学习工具。

  以前,省级教研奖都被城市学校“包圆儿”;现在,农村学校也能夺得这一奖项。

  以前,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往往怯于向老师请教;现在,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跟中科院的院士在线互动。

  以前,总以为信息化进课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在,一个教室3000元便可以见到实效。

  ……

  这是教育信息化给湖南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带来的变化。

  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湖南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发展,以试点带动整体教育信息化创新,一场教育教学变革正悄然发生。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一行深入湖南多地采访,探寻湖南是如何将教育信息化“高速”修进学校的!

  全天候随时随地可学习

   关键词:空间教学

  学生随时都可以在空间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做一个“主持人”,和大家一起交流互动、回答问题。老师轻松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面相善良、沉着的黄有全熟练地进入自己的校内网络空间,里面专业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软件、师生互动功能等一应俱全,在他照片下方,几个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文章1839篇,视频205个,好友2965个,访问量278万人次,几乎所有课件的访问量都上万。

  黄有全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在长沙民政职院,像他一样,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师生之间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也能沟通、互动。

  点开“电子电路”这门课的课件,这位年近五旬的教师熟练地用模拟3D组装演示图介绍起自己平时授课的方式。

  “焊接是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以前,老师捧着书本‘一言堂’,有的学生耗时几节课,用废了好几根铜管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项技能,现在他们不仅可以在电脑上看到直观的3D演示,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模拟操作,遇到难题,还能随时和老师留言交流。”黄有全说,学生随时都可以在空间里学习,在课堂上,他只需做一个“主持人”,和大家一起交流互动、回答问题就行了。

  “上课比以前轻松多了,效果却比以前更好了,去年全省组织的技能抽查中,我们的学生100%合格。”黄有全说。

  黄有全的这一感受也是学校众多教师的共识。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副校长刘洪宇主讲“社会管理概论”,他精心梳理了上百个课程相关概念及知识点,并将每个知识点图文并茂地展示在自己的空间里,学生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有疑问都可随时随地研究学习。“这样一来,解决了传统学科教材实用性不强、课程资源建设单调呆板、更新成本高等问题。”刘洪宇说。

  该校2014级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谢仕云告诉记者,以前读高中时,预习只能靠书本,向老师提问的机会也不多,现在相当于把学习搬到了网络上,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和老师互动,并且除了本专业本学院的老师之外,还可以向其他学院、其他学校的老师提问。

  如今,在长沙民政职院,师生之间的互动已经跨出了学校的疆界,有的学生开始跟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互动,甚至可以跟中科院的院士在线互动。

  在长沙民政职院校长刘晓看来,空间教育教学是对现行教育机制的革命。除了课程建设方面之外,学校还积极把空间打造成信息发布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及管理平台。依托云空间,学校构建“校长治校”新模式,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依托教学空间构建的科研管理新平台实现了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的过程化和透明化。依托教学空间构建的教务管理新平台实现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反馈。

  刘晓说:“空间约束了管理者和教师,使管理者和教师都在阳光下‘作业’:一切管理的轨迹和教育教学过程都会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行为得到有效监督,这是前所未有的……”

  长沙民政职院利用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只是湖南省职教领域信息化变革的一个缩影。

  湖南铁路科技职院,依托3G无线通信技术,将企业工作现场实景实时引入课堂,推出“3G实景课堂”,解决了职业教育中难以落实的校企双主体育人问题,让现场专家能够方便地参与教学过程,把最新的装备和技术引入课堂,在课堂中真实展现职业场景。

  湖南化工职院开发了180余门空间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将45分钟“碎化”为多个精彩的“5—15分钟”,激活课堂。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实时跟踪、泛在学习的特点,实现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翻转。

  ……

  近年来,湖南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带动”的思路,以“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为重点,以“职教新干线”为依托,以空间教学为核心,探索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湖南4万余名教师参与建设在线课程,100万余师生在网络空间共建共享资源,形成了“人人建设,人人共享”资源建设新模式。

  据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文辉介绍,目前湖南已建设机构平台299个,开通个人学习空间100万多个,发布教学视频近200万个,师生互动1.5亿多人次,文章浏览5亿多人次。

  农村校获省级教研奖

   关键词:网络联校

  无线麦、跟踪摄像头、高清投影、实时视频,这套设备将3所学校紧紧连在了一起,联动课堂一开启,优秀教师便可“一师三用”。

  吉信完小和阿拉完小是湘西凤凰县的两所农村小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师少教,尤其是音乐、美术课程因教师严重匮乏,不能开齐开足。

  这一局面从去年年底开始得以扭转。

  2014年,凤凰县“最牛”的小学之一——箭道坪小学承担了湖南省边远山区网络联校试点任务,并于去年秋季启动了以“1+N城乡学校网络共享课堂”为模式的网络联校试点工作,将音乐、美术两个学科列为共享课堂的主要学科,实施主校与分校同步教学。

  无线麦、跟踪摄像头、高清投影、实时视频,这套设备将箭道坪、吉信、阿拉3所学校紧紧连在了一起,箭道坪小学校长石金先介绍,3所学校的美术课特意安排在同一天、同一个时间段进行,3所学校统一教学进度,联动课堂一开启,箭道坪小学的优秀教师便可以“一师三用”。

  黄琳斯是从中南民族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去年秋季来到箭道坪小学担任美术教师。刚带了一个月的课,她就被“赶鸭子上架”,当上了3所学校的“先生”。

  “最开始的时候,觉得视频里两个班级的学生并不是自己的学生,但上了四五次课以后,发现另外两所学校的学生真的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了作业,而且质量都很高,那一刻,我被感动了,从那开始,每次上课,我都竭尽全力让3个班的学生‘均衡营养’,让所有学生都学好。”黄琳斯对记者说。

  自从开展网络联校同步教学之后,吉信完小副校长吴兰芳看着自己的学生一天天地进步,一天天地自信了。

  以前,由于缺乏专业美术、音乐教师,每逢学校艺术节、绘画比赛、“六一”儿童节等活动时节,吉信小学每个班的班主任都要为出一个节目而挠头。

  “现在,一个班可以出两三个节目了。”吴兰芳高兴地说,网络联校促进了学校艺术活动氛围的转变,推动了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原来这些活动很少有学生参加,现在,想要参赛要经过‘海选’。”

  在阿拉完小教务主任侯天兵看来,借助网络,3所学校的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农村小学的教师有的要兼教好几门课,学生经常面对着同一副面孔,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看到别的学校的教师,因此,每次上联动课之前,他们既激动又害怕。”侯天兵说,“激动是因为期待,而害怕是因为不熟悉,慢慢熟悉了之后,学生都开始爱上联动课了。”

  网络联校不仅让农村薄弱学校学生与城镇学校学生共享了优质资源,也让教师感受到了信息化给自己带来的提高。

  箭道坪小学将双周日设为“教研日”,先后聘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学,并尝试开展同步教研,力推“在线备课,问题教研”“在线上课,同课异构”“在线评课,现场诊断”“在线培训,共享资源”。

  优质资源高度共享,让农村校深受影响,捷报频传。在今年上半年全县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中,阿拉完小排名由第20名提高到14名,吉信完小合格率从第5名上升至第2名。

  前不久,吉信完小还获得了“湖南省教育厅优秀教研组”荣誉称号,这在凤凰乃至湘西地区教育系统内,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我们的教学楼可以不亮化,操场可以不硬化,但教育教学一定要现代化。”湘西教育局副局长石定初坚定地对记者说,“尽管目前整个湘西8个县市,有7个头上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但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上的投入,毫不含糊。”

  凤凰县教育局副局长姚茂洋介绍,如今,全县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上学校网络“校校通”已全部实现,包含部分片小共接通网络站点61个,总宽带1.4G,目前已完成14个学校313个教室的“班班通”,“数字凤凰教育”的目标触手可及。

  湘西只是湖南推进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南省全面实施“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由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帮助教学点基本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工程”以“1+N”或“N+N”的形式,将县城学校与乡镇中心校、乡镇中心校与教学点组成一体化的网络联校群,实现了网络主校与分校课堂教学过程同步实施、教师同步研修、教学资源同步共享。

  花小钱办均衡教育

   关键词:专递课堂

  3000元打造的“专递课堂”不仅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更着力推进了中心校教师和教学点教师之间的学情、教情、班情共享。

  “三通两平台”建设是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湖南省在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创新和完善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机制,一个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湖南华容县引入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县132所学校全部接入宽带,其中65所学校实现了有线无线全覆盖;华容教育城域网及各学校校园网顺利开通,并建成县域中心机房,各教学班终端设备全部到位。

  “华容模式”的成功带动湖南一批县市纷纷效仿。

  而除了“华容样本”,记者在茶陵还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花小钱,办教育信息化”。

  茶陵县界首镇花甲村小学语文教师谭运隆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这位在乡村小学执教几十年的老教师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电脑盲”,对电子产品之类的新鲜玩意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连碰一下都生怕弄坏了。

  可在过去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电脑却已经成了谭运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课上,谭运隆熟练地操作着黑板中间的电子显示屏,真正讲课的却另有其人——显示屏另一端界首镇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电子显示屏上可以同时显示授课教师的影像和教学所用的课件,借助安装在显示屏上方的摄像头老师和学生分别可以看见对方并且实时交流,授课老师在给自己所带班级上课的同时借此完成对另外一个甚至多个班级的远程教学。谭运隆的主要工作则是操作设备,同时帮助授课教师与同学们互动、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是茶陵县近年来在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教学点之间着力推广的“专递课堂”:由乡镇中心小学教师通过网络向村级教学点同步推送优质课程资源,尤其是村级教学点受师资力量所限难以开好、开齐的课程。

  “乡村小学老师往往是‘万金油’,什么课都应该会教,但是社会发展这么快,教学要求也相应提高,村小的老师们教起来越来越力不从心,像音乐、体育、美术这样的课程更是棘手。”界首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富平说。

  “说老实话,刚上手时候真是不习惯,一辈子没碰过电脑,掌握得也比较慢,但慢慢熟练了越来越觉得这是个好东西,有了它,娃娃们就能和城里、镇上的学生一样把课上好了。”说下这番话时谭运隆显得颇为激动。

  谭运隆所要操作的设备其实并不复杂,在花甲村小的教室里记者看到,设备主要包括一张嵌入在黑板中的电子显示屏、一套包括摄像头和声音传输设备的交互式一体机以及数据交换设备。

  “只要在原有的班班通设备基础上稍加改造,‘专递课堂’整套设备造价不到3000元,我们用更少的钱实现了更广的覆盖面,至今已在全县8个乡镇推广开来。”对此,茶陵县教育局局长沈诗文颇为自豪。

  借助政策的东风,在国家和省里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指导下,茶陵县先后投入数千万元资金,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尤其在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教学点“专递课堂”的建设和应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性探索。

  据沈诗文介绍,茶陵县推广“专递课堂”的另一件“法宝”是自行建设的专用教育城域网,“‘专递课堂’要做到实时信息交换,对网速要求很高,教育城域网为每个接入的村级教学点提供了8M宽带网络,因为是专用网络信道上的冗余信息少,这样就能够充分保证网速”。

  教育信息化不仅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们只要登录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就可以获得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教师的考核和常规教学检查工作也可以在线进行。

  “除了学生们获益良多,老师们的信息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自身收获了极大的成长。”沈诗文说。

  活力四射的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

  平板电脑、二维码、微课,移动互联网不仅搭建起了线上教学平台,也成了沟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重要纽带。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不是硬件设施建设,而在于‘化’,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应用程度越深,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就越明显。”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应用”的重要性。

  除了在高校、农村中小学,记者在湖南多地的城市学校也切实感受到了“应用”的驱动力。

  平时在家里玩游戏的平板电脑,成为了课堂上的教具,长沙市大同古汉城小学的孩子们如今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种教学方式。

  点开平板电脑,里面所用的软件,除了许多常规的拍摄、音乐软件外,还有大量教学资源。在语文课“送元二使安西”的课堂上记者看到,平板电脑没有单纯成为一件多媒体播放工具,而是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媒介有机融入了课堂。除了用来观看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上网查询资料外,学生作业的发布、回收和批改同样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在线完成,流程简单高效易于管理。

  在这样的课上会不会有学生偷偷玩游戏、上网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呢?该校语文教师卜玉华说,通过设置,系统将老师用的平板与每个学生用的进行关联,学生是否脱离了学习用的系统、是否在使用平板电脑上的其他功能,老师都能一目了然,借此掌控学生随堂学习的情况。

  该校校长周方苗介绍,为了支持这种形式的教学,学校已全面建成光纤千兆到校、百兆线缆到桌面的宽带校园网络,实现了无线网络在整个校园内的覆盖。除了通过与其他学校、机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之外,每位老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适合移动终端的教学设计并提供相应的课件资料,交由学校和设备提供商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株洲市天元区则“不走寻常路”地选择了以应用促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走进天元区银海学校,首先夺人眼球的便是校园中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扫一扫校门上的二维码手机上就弹出学校信息,扫一下班级门上的二维码可以进入学校网站上的班级空间看到班级每个成员的日常学习生活记录,甚至走过校园中小路时随手扫一下路旁树上的二维码都能得到一段详细的介绍……

  二维码的应用只是天元区信息化建设一个小切面,在这里,来访者会被一股探索的热忱所感染:无论教育教学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大家变着法地琢磨怎么能让移动互联网更好地应用在学校的管理、教学中。

  对此,天元区人民政府督学黄子金笑言自己在和一群“疯子”共事:一群人聚到一起,只要谈话中冒出“移动互联网”、“微课”这些关键词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大家结合理论和实践上的新体会各抒己见、兴奋不已。

  “微课”是天元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在天元区教育局运营的一个名为“株洲天元教研”的微信公众平台里,各学科教研成果、经典微课等资源一应俱全,既有每日定时推送,又有对过往经典内容的整理集纳,每周五还会为用户推送一期微课培训课程。

  银海学校校长文艳云展示了一种应用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发送导学案,供学生在家预习;课中借助二维码适时推送资源,供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后通过相应网站和手机应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业检测。

  移动互联网不仅搭建起了线上教学平台也成了沟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重要纽带。记者被随机拉入了一个班级的教师、家长、学生微信交流群,短短十几分钟手机便被“刷屏”,群里的成员不时把自己对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建议和各种优质资源发送进来。这种沟通方法在拉近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促进了家长们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些技术本身并不复杂,只要稍微花一点时间就可以掌握,关键在于怎么灵活使用,老师和学生们之所以热情高涨是因为大家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我们不主张用互联网彻底颠覆传统教育,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下课堂确实正变得更有活力。”天元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何其钢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强 张圣华 李澈 阳锡叶 李伦娥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