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与学历到底哪个重要”的问题,社会上一直有着讨论,学历作为敲门砖,在很多时候是决定大学毕业生的去向甚至是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前提。但细看此新闻,不难发现,学历与能力其实并非矛盾对立的两样事物。
在目前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学历固然是用人单位借此判断求职者能否获取职位的第一凭据,但随着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越来越重视,个人综合素质也是聘用方重点考察的范围,不少单位对应聘者的社会实践、社会事务关心程度与参与能力都有着一定要求。孙涛在大学期间就曾担任某公司的董事长助理,而当时他还并未取得相应学历,这一点就充分证明“能力”在就职中体现出的价值和重要性,也说明学历并非用人单位考量求职者的绝对标准。
如果说单凭“拥有65个证书的孙涛从三月份以来投出50份简历却没有任何回音”,就感慨“能力不如学历”,这恐怕武断又肤浅。首先,毕业季求职大学生的基数庞大,目前每年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有好几百万,而社会上的相应职位数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每年都能吸纳如此众多的求职者。尤其是在今年经济下行的现实语境中,两个月收不到求职回应的人并不少,综合多种情况而言,孙涛个人的求职经历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就是重学历轻能力。
另外,65个证书也并不能证明个人能力突出,中国目前的考证乱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考证热”下,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大不如前,很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认定过程如同走过场,甚至沦为一些部门或行业敛财的手段。“表彰评比事项过多过滥”也使大量荣誉证书徒有虚名。如国务院曾发布数据,2002年至2009年,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万个。各种证书的水分大了,自然价值就低了,用人单位不能唯学历察人,自然也不能唯证书察人。
从孙涛的求职经历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其实除了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其中。客观的包括院校、专业选择,如孙涛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是一个十几年前特别火,但现在却严重“过剩”的专业。市场上此类专业人才已经饱和,而院校仍然在批量生产,供大于求,又怎么可能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观的则是不少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判断不够实际,对职位要求起点过高,也缺乏合理的求职、就职规划,一旦受挫,便将原因归咎于社会。
社会没有那么势利,求职也没有那么悲情。一时受挫,就更要将自身综合能力提高,清醒地审视自己,做好相关规划,而不是一味感慨“空怀报国之心,长效穷途之哭”。这不仅是没有清晰了解实际情况的一叶障目之表现,同时也于事无补。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英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