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同升湖学校: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

来源:红网 作者:李清江 编辑:周丹 2015-01-19 16:08:04
时刻新闻
—分享—

(陶妙如老师正在演绎精彩国学课堂)

  红网长沙1月19日讯(通讯员 李清江)在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晨读课堂,书声琅琅,有《弟子规》相伴;上下楼梯,出入教室,有笑脸的灿烂;路遇师长,自然大方,有纯真的问候……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享受经典的熏陶。近日,该校相继邀请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建国和山东大学教授刘玉平等国学专家,给全校师生做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做人价值重塑》、《孝文化及其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等多场国学讲座。
  
  让国学走进日常教学生活
  
  据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校长孙培文介绍,如何使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国学走近小学生,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难题。他们逐渐找到使国学经典走近孩子、走近教师、走进日常教学生活的操作方式。
  
  该校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主力,从小学到高中,每周都有一节国学课,契合孩子的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乐学”状态,在学生日常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将习惯与礼仪教育的研究覆盖到学生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此外,把国学植入礼仪综合演练、读书、艺术节活动中,还将国学与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传统节日等活动结合,每个学期都举办“国学节”。
  
  “情脉”“文脉”演绎国学课堂
  
  在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迎来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或将成为趋势。孙培文指出,国学进课堂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以防肤浅。首先,国学的内容不能表层化、狭窄化。所谓不能表层化,就是必须明确国学的核心是什么。必须打捞国学文化中的核心与灵魂,而不是将学习放在细枝末节或外在形式上。所谓不能狭窄化,就是必须以开放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必须以时代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看哪些经典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语文教师陶妙如正在给国际部的学生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课上没有我们惯常看到的纷纷扰扰的课件,也没有叠叠不休的讲解。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语文书,一班学生。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上联,让学生在课堂上各自用手机百度出作者梁实秋的生平履历,据此也进行对联的组句。由此,根据课文相关内容拟写对联成为整堂课的一大看点。
  
  对文章的讲解陶老师主要从“情脉”和“文脉”出发,充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一幅“情脉”图画,一副“文脉”对联,生成出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一幅“情脉”图画。由一条直线带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经过筛选和概括,分析文章情感。一番思考和讨论之后,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走上讲台,有的同学从演讲人梁任公的角度出发加以概括,有的同学则从听演讲的“我”的角度加以概括,还有同学把两者融合加以概括……一幅幅情感的心电图或高低起伏,或平展如易,跃然在黑板上,展示着任公演讲时的慷慨昂扬,听者的激情澎湃。
  
  国学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国学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门深沉的学问。在看似轰轰烈烈的国学热浪中,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一如既往地持之以恒地前行,付出时间、心血和汗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朝着“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做君子、有底蕴”的方向发展。
  
  教室里、楼道间、过道旁、栅栏上,定期更换的书画展、以国学为主题的学生作品展、校园广播站的“附小雅乐”栏目、“附小书简”栏目……经典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
  
  陶妙如老师介绍,孩子们通过学习国学,不仅是语文课内学习的有益的补充,作文中、课堂上学生不时引经据典,听、说、读、写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另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己创办诗社,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提高。

来源:红网

作者:李清江

编辑:周丹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2015/01/19/403426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