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
9月6日,江西省一天之内就发生了两起中学生自杀事件。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发现,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已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9月10日新华网)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如何阻止青春之花的凋零,成为一个现实而沉重的社会命题。
表面上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最直接的原因,要么是考试成绩不如意,要么恋情告急,要么被教师或家长批评,自感辜负父母期望等等。但其深层次原因,还是与自身抗压能力薄弱、自我心理调试能力不足脱不了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国外,初中阶段就会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逐步引导孩子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反观我国,不管学生、家长还是教育部门,都过多地将目光投注在孩子们的成绩上,疏忽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尽管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得不到重视,课讲解得比较肤浅,更多时候,安排好的学时还会被语数外等主要学科挤占。如此环境又怎能调教出内心强大、性格坚韧的孩子?
在我国,“421结构”已成为当下主流的家庭结构模式。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们自然多了一些娇气,少了一些韧性,面对来自学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自然也就很难“想得开”、“看得透”,厌学、烦躁、妄自菲薄等负面情绪也就更难以排遣和调节。
由此可见,对于家长和教育部门来说,不但要补齐挫折教育的短板,指引孩子正视挫折、避免极端,还要补上生命教育的必修课,积极引导孩子感知生命的价值与真谛。孩子们也应加强自我心理调适,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只有从内而外双重发力,才能彻底驱散自杀阴霾,真正为生命兜底护航。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兰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