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9月11日电(记者 钟琳 实习生 许舒婷)9月9日20时56分,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汤一介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汤一介一生秉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信念,身体力行,孜孜以求,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沉寂走向复兴。他梳理、建构中国哲学体系,学术成就卓越,却反对别人称他作“大师”,认为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自2003年起,汤一介以近八十高龄主持《儒藏》这一国家级的儒家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他曾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这个工程来尽我的力。”如今巨著未成,先生已与世长辞。汤老去年已经身患重病,但一直坚持治疗,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
一生著作丰厚
致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汤一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哲学大家。父亲希望他成为有学问的读书人,因而为他取“一介书生”之“一介”为名。汤一介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接触很早,并且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成为了汤一介一生的座右铭。
1946年,汤一介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从此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上世纪80年代,汤一介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学术研究的活力,勤勉治学,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不遗余力。汤一介不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来要求自己,温文儒雅、宽厚待人、兢兢业业、学以致用,这些都是友人和学生对他的评价。
汤一介一生著作丰厚,学术专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早期道教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巨大;学术随笔有《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和而不同》、《我的哲学之路》等;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百年历程;2003年,汤一介更是以耄耋之年发起并主持《儒藏》的编纂工程。2012年,汤一介荣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称他“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汤一介逝世的消息发布以后,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和惋惜。
编纂丛书《儒藏》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汤一介就有了编纂《儒藏》的念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收藏、整理中,相比道家的《道藏》与佛教的《佛藏》,儒学文献此前一直没有类似的大型丛书,汤一介希望《儒藏》的编纂能填补这一空缺。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儒藏》编纂与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在汤一介看来,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对于自己来说“义不逃责”。“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成为全世界通行的儒学研究范本。”汤一介曾如此说。
《儒藏》整个项目将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已吸纳了四国约500名学者。十年来,《儒藏》已出版百册“精华编”,按照计划到2025年《儒藏》全本将全部完成编纂,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工程。”汤一介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广保说。
今年6月底,《儒藏》百册“精华编”的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身负重病的汤一介坐着轮椅、在家人的搀扶下出席。“这样一个巨大工程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我想,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这个工程来尽我的力。不编完全本,就代表这个工程没有最后完成。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来把全本完成。”汤一介先生当时在发布会上说。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女士曾透露,丈夫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但依旧整天为《儒藏》的编纂工作操劳,而且实际操作起来比预想的要难很多。遗憾的是,汤一介已无法亲眼见证《儒藏》的最终完成。
知名学者伉俪
曾南下深圳大学任教
北京大学朗润园一幢古朴的房子里,是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安静生活安静读书写作的地方。
在北大求学时期,汤一介结识了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乐黛云从北大毕业那一年就与汤一介结了婚。作为北大一对知名的学者伉俪,汤一介和乐黛云并肩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相知相守,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卓有建树,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思想学术界,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是一对有趣的组合:一个研究哲学,一个则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不同的专业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汤一介比较内向、严谨,而乐黛云则更加外向、达观。在乐黛云眼里,“老汤是个保守的人”。不过,保守也有例外,2005年,两位老人共同推出了一本名为《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的随笔集,这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书名却是由一向老成持重的汤一介起的。
“汤先生和乐先生,一个研究中国哲学,一个研究中西文化比较学,可谓中西合璧,他们能在学术上互相促进、比翼齐飞,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常海如是说。
二位先生与广东也曾有过一段缘分。1984年深圳大学草创期间,二老南下深圳,汤先生在深圳大学文学院创办起国内第一个国学研究所,而乐先生则担任中文系主任,两人共同推动国学复兴和跨文化对话。
汤一介和乐黛云的学生曾经透露,二老都喜欢古典音乐,而他们平日里最自由自在的时间,莫过于黄昏时候在未名湖畔散步。正如汤一介在《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的前言当中写的:“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向往逍遥,但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他们不过是两只小鸟,始终同行在未名湖畔。”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钟琳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