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8月4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生起薪点总是刺激眼球的热点,跟过去动辄与农民工相比,今年的报告拿了“苹果”作尺度,算是比较方法的一种“创新”。然而,不管怎么比,大抵还是起薪低的另类表述。
只是,年年人不同,岁岁花相似,这些陈词滥调,早已被证明都是伪命题。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在低薪的哀怨中就业,迈出走向社会、走向奋斗的第一步,然后逐步摸索成长,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最终达到相对匹配的薪酬水平。这些表明,起薪点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该如何坦然面对,如何在职业定位与就业的调整中少走弯路。
相对于其他劳动者的就业,大学生技能、经验都有一个待验证和待积累的过程,而且他们最适合什么岗位、在什么岗位上实现能力的最大化,也需要一个相互匹配的调整阶段。换言之,这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升值空间”。而这些还需要大学生们脚踏实地,理性制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一步一步地做好做实,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
“苹果”标注“起薪点”矮化了就业价值。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和大学生双向的课题。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政府通过促进合理就业,真正为大学生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发展平台。就业是起点而非起薪点,简单拿“苹果”突出起薪点低,用静态一个点作为判断标准,只会对就业产生误解,加剧社会浮躁。□房清江
来源:凤凰网
作者:房清江
编辑:陈敏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