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生的红包都去哪儿了?(图)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苏小莉 2014-03-05 09:21:42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3月5日讯(记者 徐媛 实习生 叶志垚)近段时间,全国大学陆续开学。一大波学生揣着兜里“热腾腾”的春节压岁钱和新学期生活费,荷包鼓鼓地返回了校园。对于这笔“庞大”的资金,人人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除了生活用品、教育资料和社交聚会等“刚性需求”的花费以外,七成学生将目光投向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调查个案:“开学才一周,就请了5次客”
  
  “开学才一周,我就请了5次客,加起来一共花费200多块。”因为在学生会工作,社交圈较广,湖南大学的李文宇刚返校就收到了不少聚会邀约,“有的是很久不见的朋友想交流一下感情,有的是学妹想问我关于考研出国的事情,还有就是学生会组织常规聚餐。”根据人人网的调查,像李文宇一样将压岁钱花在开学聚餐的大学生还有不少。
  
  据悉,人人网的在线问卷从2月18日上线启动,至27日中午已经有超过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参与。在“开学第一周最大花销是啥”的问题中,有31.5%的人将最大一笔开支用于添置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校园内的饭卡、水卡、洗澡卡等的充值上;有23.4%的同学用于购买教材和学习用品;14.5%同学将钱花在了购买家乡土特产带给同学分享或者直接选择了开学聚餐;7.3%的同学用于购买平板电脑、手机等数码消费产品。
  
  此外,一部分学生还把压岁钱填补在补缴学费和补考费上,更有5.6%的人选择优先用于“还钱”——看来春节的压岁钱对这些“负债族”而言,有其独特的拯救价值。
  
  理财有道:网络金融产品备受青睐
  
  本次新学期理财调查显示,近9成同学打算或已经将余钱投资理财产品,完全推翻了普遍认为学生没钱所以不会理财的传统认知。
  
  近年来,随着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给孩子的生活费用也从10年前的基本开销,到如今增加了各种名目,比如“毕业旅行”、“学车费”、“课余读物”购买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余钱进行理财的原因。
  
  “我是通过同学介绍了解了余额宝,听说把钱存在里面比存银行的利息要高,于是将今年剩余的部分闲钱存进了余额宝。”湖南大学的孙晓玉说。和她一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周丹琪表示,自己目前正在尝试使用余额宝和微信理财通,“我周围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同学很多,而且老师也鼓励我们‘试水’。”据调查,学生们存在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中的钱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
  
  除了投资网络理财产品,一些学习金融及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炒股和信托产品也有强烈兴趣。在湖南大学读金融的刘洋从大一开始就将自己每学期生活费的结余用于炒股,“我一开始是受室友的影响,觉得学金融的应该多去实践一下与学科相关的投资理财,因此开始炒股,后来越炒越有兴趣。三年下来有赔有赚,但总体收益还是比较高,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管理专业的学生张隽依则在权衡之后选择了风险小于炒股的信托产品,“我先向父母取经,然后我就把今年的压岁钱通过信托公司去投资它与某个房地产公司合作的短期项目。刚买就有140元的收益,一年下来预期收益可以达到1600元。”
  
  日常消费:大学生更偏向实体店
  
  大学生们日常消费是更倾向于网购还是在实体店现金购买呢?据调查统计,64%的学生更倾向在校园周边商店和实体小店现金购买商品,打破了普遍认为大学生是“网购达人”的传统认知。“实体店购买方便快捷。网上存在很多假冒伪劣产品,而且日用品本来单价就不高,在网上买并没有便宜多少,加上运费其实并不如实体店划算,还要等几天才能送到。我每学期回来第一天都会和同学一起逛超市,还可以趁机聊很多假期的话题。”中南大学的王海盟说,“但是书籍购买我还是更倾向网购,因为网上书店种类齐全而且时常有促销活动。”
  
  人人网大学生行为研究小组负责人分析指出,大学生日常消费集中在生活和教育资料的购买上,校园周边的大卖场和批发市场等购物场所的商品大多物美价廉,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购物需求,所以网购产品价格的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校园中物流取货不便也是影响大学生网购兴趣的重要原因。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学生普遍反映,在学校,“快递不能送货上门,快递员基本都是把包裹集中送到学校附近,然后发短信告诉我们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领取,由于货量大,等十几分钟才领到快递是常有的事。”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