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日,达州一名11岁小学生趁父母不在家,偷走了家里170元钱在商店买了一款小型游戏机和一些零食,被父亲要求端着“我偷大人的钱”示众。此前,宜宾一女童因不肯穿外衣,被父亲脱 光 衣 服 拖 着 走 。2014年刚开始,这种“出人意料”的惩罚方式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各种典型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各个年代出生的南充市民,透过他们的小案例,或许如何教育孩子这个深沉的话题,我们可以触探到更多。
A
为人子女70后儿子:挨打、罚跪、不让吃饭
“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多,犯了错父母直接就拿棒棒打。”1972年出生的谢先生,小时候在西充县老家生活,“乡下的娃娃没人管,经常疯耍,父母发现了二话不说就直接让跪在门槛上,挨打后还不让吃饭,以此反省。”谢先生说他对这种“反省”方式记忆犹新。
80后女儿:各种花样各种打
1987年出生的曾大巧是嘉陵区人。“小时候犯了错,我妈是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打我。”曾大巧回忆说,有一次带着弟弟抓泥鳅,结果满身是泥回家。“我妈正在做饭,顺手就拿手里的青笋、蒜苗打我。”她说,家里的苍蝇拍、梳子、晾衣杆、衣架都是她小时候一犯错就会见面的“小伙伴”,“各种东西各种花样各种打,是我小时候犯错的标准后果。”曾大巧说。
90后女儿:冷处理记得更深
“我小时候也不听话,有没有挨过打不记得了,但是有一次犯错没挨打,反而到现在都记得。”1994年出生的谢娜娜说,8岁那年她和哥哥偷了家里5元钱,买了10袋小豌豆零食,怕被家长发现躲在河边打算吃完了才回去,结果中途被发现了,还没来得及擦嘴巴就被拎回家。“我妈没问我偷钱的事情,只是告诉我想吃零食了就说,只要不过分她就买给我和哥哥,虽然没有打骂我们,但是这种冷处理让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B
为人父母80后母亲:不当众责罚孩子
“娃娃也有自尊心,不应当众处罚孩子,给娃娃留下尊严是我们家的传统。”80后母亲蒲珠珠,儿子快3岁了。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所以,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适当给孩子一些惩罚,比如减少孩子玩玩具的时间等。
70后父亲:我的经历不能给孩子
刘得谷的儿子在五星小学读六年级,说起对儿子犯错时的惩罚,刘得谷说他和家里人会根据孩子犯错的实际情况,分析儿子犯错背后的原因和心理。“惩罚的方式很多,面壁思过、罚抄书、写字等,反正不会打他。我小时候就是被打大的,知道棍棒教育带来的阴影,就不复制给儿子了。”他说。
60后母亲:都不记得为啥打他了
在顺庆区金鱼岭路,记者遇到接孙儿放学的何大妈。说到当初管教儿子的事情,何大妈说“当时家里穷,没那么多精力管教孩子。犯了错就直接打,经常都在打,但是现在已经记不到为什么打他了,只是一种惯性行为。”她还说,现在带着9岁的孙子生活,孙子有时犯了错,更多是说服教育为主,“不会像以前直接打骂了。”
家长惩戒要交心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家长不应该简单地定调说孩子的对与错。而是应该站在孩子背后去思考,冷静地分析孩子在出现各种状况背后的根本原因。”五星小学分管德育副校长黄健说,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状况,尤其是不正确的状况,不应立即定性其对错,而应让娃娃自己通过思考,反思事情的是非。
在与孩子交流时,建议将范围缩小,进行两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平等、公平、自由、民主的交流,明白孩子的心理诉求,分析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梳理。”黄健说,在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状况时,家长的惩戒要与孩子交心,“不能一味地惩罚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心理背后去适度惩戒。”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