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得怎样"成"问候语"大学考试:考啥?咋考?
临近年关,期末考试周考验着大学学子们,“考得怎样”成了同学间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
近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一位教师为126名学生每人奉上了一道“私人订制”的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热点话题;长沙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内科的一位老师则让金庸笔下的人物出现在试卷里,“东方不败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请解释这一疾病”。“神题”频现,有的是惊喜,有的是惊愕。这让我们思考:大学考试考什么、怎样考,才更合理?
从“期末考试为主”到“多元评价体系”
“在我的学生时代,期末考试就是闭卷答题,这个分数决定了整门课程的成绩。”1977年考上大学的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说,“当时,课程成绩很少计入平时成绩,只有大学高年级的少数专业课专门设有‘平时成绩’。”
回忆起大学时代,南开大学副教授陈鹏说:“14年前,我考上了大学。当时的期末考试也主要是闭卷考试,但每门课程最终的成绩都包括两个部分,即平时出勤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基本上出勤成绩占10%~20%,考试成绩占80%~90%。”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逐渐被多元化考试取代。
陈鹏说,现在的期末考试更应该称为期末考核。“除了有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许多老师会根据课程的特点来布置期末论文、研究报告等,以此代替闭卷考试。按学校要求,最终课程成绩的计算都要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情况,有时还包括平时作业、布置的研究任务和课堂汇报。”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琪说,现在大学考试更注重平时成绩了。“一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通常占到总成绩的60%~80%不等,有很多实验类课程的期末考试占比更低,有的只占50%以下。现在的考试形式越来越多样,辩论、实践、研究报告等都进入了我们的课堂。”
前不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栾晓梅就给2011级市场营销班的学生们出了一道“神题”——让70名同学自筹经费、自找货源,在校园里摆地摊卖盆景,销售业绩和营销方案将决定他们能否获得期末考试的25分。最终结果让栾晓梅非常满意,“全班总盈利两千多元,最多的小组赚了843元,最少的也有104元。”学生杨梦梦对此“神题”大呼过瘾:“虽然挑战性很大,但是相对于单调的考试,我更喜欢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更能学到东西。”
陈鹏说:“如果说以前的期末考试主要是用闭卷答题来检验学生是否记住了知识点,那么现在的综合性考核主要是考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过程评价,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个人学习态度、理解程度、应用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立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刘海峰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国大学考试正在从‘以期末考试为主’日益向‘多元评价体系’发展,这是大学教育的大趋势。”
[NextPage]原标题:"考得怎样"成"问候语"大学考试:考啥?咋考?
学生、老师眼中的考试
提及考试,有欢欣鼓舞的,也有摇头叹息的。在不同的学生、老师眼中,考试到底意味着什么?
王琪说:“考试最重要的是通过复习和考核,使我能够对这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只要学到了、学好了,就能真正吃透课程的精髓,帮助自己积累知识。”
北京某高校学生柳婧则是以成绩为导向来对待考试。“考试意味着分数和成绩。我希望继续学术深造,无论是保研还是出国,成绩都是一项硬指标。”
“得过且过”也是当下部分大学生对待考试的一种心态。现已工作的朱晓晨回忆起大学考试时说:“当时就是本着‘及格就好’的心态应付考试的。平时上课不听讲,留了作业从网上扒,考试前通宵复习,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了。”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样,而老师的回答则较为一致——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验。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赵洁表示:“大学考试是学生结束课程学习的标志,不管考试的形式怎么变,老师的目的始终如一,就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希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山西医科大学教师于琦认为,考试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未来的学习中予以加强。
陈鹏说:“考试和成绩是学生和老师在知识传播上的交汇点。对知识在教育过程、人生道路中作用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不同学生之间对考试理解的差异。但是有课程,便有考试,因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质量评价和效果检验,在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还是很有必要的。”
山西师范大学学生小杨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就遇到了一道让他难忘的“神题”。“在‘大学语文’的期末考核中,有一题是‘给男/女朋友写一封情书’。刚看到这道题时,我一惊,心想‘这也太劲爆了吧’,而仔细做完后,还是感受到了出题老师的良苦用心,语文确实无处不在,即使写情书,语言也是生命。这道题的确道出了我们年轻学生的心声,它既考核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又让原本高深的语言知识考核更贴近生活,更加亲切。这种试题一辈子难忘,比背完就忘的古诗词强多了。”
而出这道考题的赵洁认为,现在的考试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只是用来应付一次考试,而应将其融入生活,并重新审视考试的本质意义。
如何让考试更合理
考试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原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教授说:“考试的本质意义是了解学生取得了哪些进步,了解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哪些‘增值’,在多大程度上有了‘增值’;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帮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谢小庆强调,“知识性考试主要考查对特定专业知识的记忆,此类记忆性知识往往借助网络搜索即可完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能力性考试则主要考查那些影响活动较广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考试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效果明显。同时,能力性考试不易受到突击备考的影响,能够较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陈鹏也认为,能力性考试能够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可以将考试更科学合理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授基础上,设置更丰富、得体的教学环节,突出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和教师一道探索问题,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得出值得和同学们分享的成果,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并解决现实问题、思想问题、能力问题的快乐。这样,考试成为他们展示所学,甚至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机会,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明显、考核结果也会相对公正。”
事实上,很多大学教师都明白,考试应以能力为导向,但是,他们在授课、考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陈鹏直言,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有时为了整齐划一的“规范”和管理的便捷化,会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某些规定的格式、形式甚至内容进行考试,有时为考试划定了严格的程序,甚至有时对考试结果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我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的教育管理部门会要求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进行考试,这样便于最后的归档管理;有时要求学生的成绩要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否则就认为考试中存在问题;有时还会对教师的打分提出质疑,为了与他们的标准相一致,会要求教师把分数评低些或抬高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陈鹏说,“考试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由教师主导来设置,应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根据专业标准、学术标准和教学目标下的‘自由裁量权’。”
于琦则强调,放开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学校监督的缺位,而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对未来的考试,谢小庆给出了五点建议:“第一,更多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第二,更多采用论文式考试;第三,更多地考查实际的动手能力;第四,更多采用面试;第五,如果进行闭卷考试,尽量采用客观性选择题,减少对学生记忆力方面的要求。”(本报记者 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