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城市穿越课”是“友善用脑”教学的形式之一,已经在东城区多所学校试点。上午10点半国子监中学初二的李泳姗焦急地在孔庙里寻找外国游客。“我们的任务清单里有一项是要教外国人学一句中文,但是我们现在找不到外国游客。”李泳姗的六人小分队已经完成了在地坛的“乡试”,而孔庙的“会试”难度增加了不少。“最简单的题就是给了一张图,让我们说出图上的人跟孔子是什么关系。我们在孔庙的展厅里看到了这张图,知道是孔子的父亲。”李泳姗说,此外还有画出古代阅卷大臣评试卷的几种符号;明清两代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在哪里举行;在孔庙的石碑上找出一段篆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等。“这样的课跟坐在课堂里很不一样,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负责,遇到困难需要团队六个人一起想办法。好玩是很好玩,就是有点累。”
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马福贵介绍说,东城目前有13所学校进行“友善用脑”教学试点,北京市有100多所学校参与该项目。该项目旨在尊重学生心理、生理规律,让学生调动多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城市穿越显示了“友善教育”的精髓,把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变成学生城市穿越的“路书”,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找到最终目标。孩子们在途中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合作和彼此帮助。
今年教学方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是不少学校关注的重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尽量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成为教学共识。2013年秋季开始,东城、朝阳、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大兴等11个区县启用《我们的城市》地方课程教材。在教材中,《开一家餐馆》、《制作新闻报纸》等都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内容。(记者李莉)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莉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巢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