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8日电(“中国网事”记者茆琛陶冶)为治孩子的智能手机“屏奴”症,父亲愿自费40万向全校学生赠送非智能手机,领取者需承诺近期不再使用智能手机……不少网民认为,重庆家长“砸”钱治“屏奴”的行为,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中将收效甚微。e哥却认为,只要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智能手机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这钱就没有白“砸”。
这位家长孩子所在的学校,有同学自述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会超过2个小时,多的时候有五、六个小时。的确,智能手机如同一个随身网吧,孩子们可以不在家长、学校的监管下沉湎其中,治“屏奴”说到底还是戒不良网瘾。
让学生成瘾的,多是智能手机装载的各种游戏软件、情色内容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开发者、应用市场管理者并非不清楚两者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却不愿花费任何成本设计一定的下载审核门槛,仅仅以下载前弹出的年龄提示窗口作为免责借口。
e哥猜测,或许是自家的孩子尚未成为“屏奴”,所以对这些软件的应用开发者、应用市场管理者有一定约束力的主管部门也就懒得去管。
能管的部门没有管,待管的行业缺规范。学校就成为家长眼中最可依靠的力量。但是,大多数学校为解放智能手机的“屏奴”,使用了一招看似有效的方法——严禁使用,否则没收。e哥看来,这种以“堵”代“疏”的办法,反而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带着智能手机和老师捉迷藏。既然学校可以和电信运营商有“校讯通”的合作,为什么不能在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流量、智能手机软件下载等方面着手合作,将学生的视线从智能手机的屏幕转移开来?
让e哥感到欣慰的是重庆铁路中学这次开了一个好头,通过同学讨论、家长投票等方式,以此为契机探索引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上网的途径。但敢于尝试的学校目前又有几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名愿意自费为全校学生提供普通手机,以帮助4000名学生健康使用手机的家长确实像“堂吉诃德”,但如果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从一名家长的行为,看到千万“屏奴”孩子家长的无奈和愤怒,重庆这位家长花的钱也就算值了。
来源:新华网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