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华第一课:挫折教育,尖子生重新定位

来源:重庆晚报 编辑:苏小莉 2013-09-02 17:30:42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一课:挫折教育 学做普通人

  “进入清华的第一课,是挫折教育。”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负责新生教育的大一工作组组长张超介绍。

  能够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是各地的佼佼者,甚至是高考状元。但来到高手云集的清华大学,他们可能第一次认识到有更多的人比自己更优秀。张超说,有的新生在家乡高中时“从来只考第一没考过第二”,但入学后第一次期中考试时,排名一落千丈,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这时候有不少同学就感觉挫败。”张超说,甚至曾经有人一直在挫折中无法振作,最后连业都毕不了。所以,清华大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让这些昔日的尖子生重新定位,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

  挫折教育不等同于吃苦教育,而是在学生经历挫折之后,帮助他们走出来,快速适应大学的节奏。“我们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会找到同学谈话,告诉他们来到清华并不是只是和高中一样拼成绩的,要发现自己的其他优势,摆正心态,用事实告诉他们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张超说。

  清华大学有专门的新生导引项目,一个导师联系10个学生,定期聚餐、郊游、聊天,在轻松的氛围中给学生指导,增强新生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的信任感。“一个人对周围有了信任之后,心理也更加坚强,在面对挫折时也更容易抵抗。”

  张超介绍,这样的活动在新生来到清华的第一学期里至少会有8次。张超还提到,今年8月11日,清华大学的党员新生赴校报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设置了警戒线,家长一律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完成报到手续。“这是我们对新生进行独立教育的一种手段,让他们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NextPage]

  第二课:心理辅导 学做社会人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透露,每学期接受咨询的同学有近1300人,相当于每星期近80人。与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门可罗雀、形同虚设形成鲜明对比,就连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两名前来咨询的同学。

  “学生把心理咨询当成一件平常事,并不把咨询看作洪水猛兽,因为这对自己很有帮助,所以他们愿意来。”清华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刘丹教授说。

  新生入学后,首先会听一场由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老师主讲的大型心理讲座。所有新生会收到一张心理调查问卷。

  然后,清华大学会在3000多名新生中抽取约10%的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带他们参观心理咨询中心,逐个与他们聊天10分钟,教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关注心理健康,再让他们去给同学发放心理咨询宣传资料,形成心理宣传的链条。

  “针对心理上已出现了问题的同学,咨询中心老师会私下保密地联系他们,主动提供疏导和帮助。”张超说,所以学生对他们很信任。针对个别可能有精神疾病苗头的同学,还请来医院专业医生来校诊断。

  除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清华还防患于未然,专门成立了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每周开展各科的“工作坊”,对新生进行免费的辅导,新生还可以申请预约服务。

  第三课:熏陶感染 学做清华人

  “电视上那种有些害羞和小木讷、但办事很认真的‘清华工科男’,的确是我校学生的真实写照。”说起清华人的精神,张超对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给出了有趣的解释。

  张超说,清华人一直有办事踏实、少说话多做事的特征。“这也是我们特别认可和鼓励新生学习的清华精神。”

  “在历史上,清华大学有不少的学生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们也是清华人的楷模,大一新生进校,我们先通过团队训练营让他们接受清华精神的熏陶。”张超说,团队训练营在新生进校后安排“探索清华路”游戏,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规定8类校园景点,让学生在学校找到它们,并以小组为单位挖掘它们的历史渊源。

  通过让学生找食堂、图书馆之类的生活点,让他们懂得在清华怎么去生活学习;通过找清华英烈纪念碑、闻一多像等历史景点让他们了解过去的清华人。学校还会邀请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校党委书记胡和平等老师为新生作成才报告,从他们的身上,新生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清华的传统与精神。

  清华大学正是通过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清华精神教育等立体的教育方法,把一个高中毕业生变成一个真正的清华大学学生。(重庆晚报记者 田晓 北京报道)

来源:重庆晚报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