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择校”只是教育公平第一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广江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巢景欣 2013-08-02 09:22:59
时刻新闻
—分享—
  陈广江
  
  “各地均衡配置生源,按学生居住地就近入学,大部分县基本实现了‘零择校’。”7月30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的反馈意见。择校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的“顽疾”,浙江治理这一“顽疾”也曾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8月1日《中国青年报》)
  
  择校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通过义乌市一名校校长曾经的“风光”和现在的“苦恼”即可见一斑。曾经,他比教育局长还要牛,市委书记、市长经常找,电话多,饭局多,诱惑多;现在,收到的“条子”上到中央有关部门,下至市委、市政府,有电话不敢接,有饭不敢吃,有家不敢回。权力择校疯狂至此,让人震惊。
  
  除了“权学交易”践踏公平之外,“钱学交易”的肆意横行,更把义务教育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收费教育。择校费合法化,潜规则显性化,有钱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那些无权无钱的家庭,只能让孩子在贫瘠的教育环境中挣扎。
  
  浙江此番突破重重阻力实现“零择校”,无疑值得肯定。其中最大的经验就是“市委书记、市长不带头‘递条子’”,这正是“打蛇打七寸”的道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走向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实现“零择校”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任重而道远。
  
  因为在实现了“零择校”之后,不仅存在反弹的风险,还会带来新问题。在“就近入学”、“摇号入学”的原则下,凭借权钱关系直接择校的途径虽被堵死,但通过“学区房”还是能间接实现择校,随之而来的房价飙升的代价甚至会超过择校费。毋庸置疑,无权无钱的家庭在争夺“学区房”中,必定败北。
  
  更进一步说,“零择校”只是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相对公平,城乡之间的区域差距依旧很大。资源匮乏、师资薄弱、设施短缺等,是农村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还有很多农村孩子随父母入城,但由于户籍等方面的限制,难以享受到城市教育。城乡差距是义务教育更大的“顽疾”,补齐不了这一短板,教育公平就只能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
  
  归根结底,教育“顽疾”是旧有制度造成的,必须由更完善的制度来改变。通过制度设计,加大教育投入,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并适度向农村倾斜,才是治本之策。只有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都能享受到基本无差别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零择校”,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广江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巢景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