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来自长沙宁乡市和娄底市的3700多名师生结束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恋恋不舍地离开韶山。一名学生轻声说:“离家不远,我还会再来的!”
这是“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红色研学2024年度的最后一批。自2024年3月8日以来,已经有159批次“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团队来韶,如果从2023年4月13日开始算起,这已经是第273批次了。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按照“提质、扩面、达标”的要求,“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人数由每天1000人增长到2000人,再到现在的4000人,能够实现“湖南的孩子高中毕业前都来一次韶山”的目标,我市通过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承接保障工作,实现了研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我的韶山行,一直向前进。
学生瞻仰毛泽东同志铜像。(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向前进,充满行走的动力
“前进”的动力源于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2011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韶山调研时强调:“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2020年9月,他在湖南考察时又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23年3月15日,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第二天,沈晓明在韶山提出:“通过组织红色文化教育研学,把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刻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推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2023年4月13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首先在湘潭本地的中小学生中展开;当年5月24日,“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正式启动;2024年3月和9月,这项活动又先后进行了两次提质扩容改造。
2024年10月14日,沈晓明在韶山市调研“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规划实施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再次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以及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着力构建“有特色有实效的思政教育体系”。他甚至高度评价“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是他“到湖南省委工作以后,执行落实得最好的一项工作之一”。
之所以“执行落实得最好”,只因充满了行走的动力。
向前进,开辟绿色的通道
“前进”光有动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红色研学由省领导挂帅,省、市、县均成立了工作组,确保“我的韶山行”安全平稳运行;局地企通力合作,构建一体协同“三方协调机制”;针对行前教育、安全管理、服务保障、课程体验等问题,形成“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标准化模块,建立与各市州教育部门和第三方机构行前对接、五方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安全应急、双向评价等10个工作标准,打造高效的指挥体系、常态的运行体系、有力的保障体系、专业的服务体系。所有相关单位和人员都从“单兵作战”转变为系统组织,一条红色研学的“绿色通道”被打造出来。
“绿色通道”首先是安全的通道。
为确保学生研学安全,韶山市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7位市领导任小组长、20多个单位为成员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保障工作专班,聚焦营地、食品、交通、救护、恶劣天气等各方面,实施日复盘、日交办、日整改、日督查、日销号、日反馈,形成研学安全全链条闭环管理,全方位全流程为研学师生保驾护航。
“绿色通道”还是全方位服务的通道。
接待场地不足,韶山市按照研学营地建设标准,盘活利用韶山学校、韶山华润学校、环球职院3处闲置学校资产,整合韶山营地社会化研学基地,可满足4000名学生研学食宿需求;
师资力量不足,韶山市组织研学思政教师、现场教学教师、持证研学助理、安全保障人员近600人,通过各种方式,持续提升研学服务质量,完善研学从业人员的考评、督查、奖惩、退出机制;
研学与游客发生时间冲突,核心场馆专门开辟研学通道,错峰处理与游客的关系,通过早晚延时、周末延班的方式确保研学时长……
为实现“让全省每一名中小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到韶山上一次思政课”的目标,无数人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伴随着这种努力,研学活动的“绿色通道”徐徐打开。
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向前进,跟上升级的步伐
“绿色通道”的形成,催生了研学活动的两次“版本升级”。
2023年“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初创阶段可以算是1.0版。当时,以韶山现有场馆、红色资源为载体先行先试,通过展教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校园,每天接待量在1000人上下。
2024年春季,“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就已经升级至2.0版。活动每天接待量翻了一番,达2000人。研学场馆新增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毛泽东与韶山学校”专题陈列,形式上采用数字展厅、多媒体影像等技术手段,注重情景式、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交互体验。
从2024年9月份开始,“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3.0版全新推出。活动每天接待量再度翻番,增至4000人。在这个阶段,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精心打造“1+3+4”课程体系,即1堂思政大课:《恰是风华正茂》;3大主题课程:“学伟人家国情怀、学伟人艰苦奋斗、学伟人读书精神”展教结合课;4大主题活动:毛泽东广场开班仪式、毛泽东同志故居情景教学课、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参观体验课、主题班会课。
专家表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的迭代升级,就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通过载体多样、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思政课,着眼于强化素养导向,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为此,湖南省教育厅、省教科院和省韶山管理局先后组织邀请数十位省内外优秀专家,深度挖掘韶山红色教育和思政教育资源,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发中小学两个学段共36堂主题研学课程,把整个研学过程设计为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同时,精心选取7个现场教学点、开发设计11堂微课,通过实物展示、现场教学,让学生在触摸历史、感悟历史中产生情感触动。
版本的升级,带来了研学的几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研学接待从宾馆酒店搬进了温馨校园;第二个转变,是从研学旅行回归到思政教育;第三个转变,是从导游带团升级为专业辅导;第四个转变,是从粗放管理蜕变为精细服务。
“版本”升级,“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步伐更坚定了。
向前进,品出韶山的味道
有人说,“前进”的步伐能够迈得既稳健又快速,是因为它让研学者真正品出了浓郁的“韶山味”。
开班仪式在毛泽东广场举行,宣誓,唱歌,献花,一项项精心设计的厚重的仪式感,直击研学学生的心灵……
研学线路串起更多生动场所。除原有的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图书馆外,“我的韶山行”新增核心景区滴水洞环线线路,韶山烈士陵园、青年毛泽东塑像公园等城区线路。
到毛主席题词的韶山学校去上思政大课。从“韶山少年•坐待时机自主张”到“辗转求学•一张地图明志向”,从“傲立潮头•改造中国与世界”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新征程”,探寻毛泽东的立志成长之路对当代青少年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课后的主题班会,更让研学在思考的火花中升华。
到研学景点上去看文物,听讲解。从毛泽东勤读“有字之书”、善读“无字之书”中感悟学习伟人的学习精神;从毛泽东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平起居中学习伟人的艰苦奋斗;从各类珍贵文献和书信中学习伟人的家国情怀。
在研学模式大胆创新,开启“沉浸式”“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讲好思政课,结合文物实物和经典照片,动情讲述背后的红色故事,在展教结合课程中采取情景演绎、陪伴串讲、交流互动等方式,讲述新时代的伟大变化,构建了“行走的思政大课”新体系。在活动结束后通过撰写一篇研学日记、选定一个座右铭、畅谈一次人生理想、设计一份生涯规划等拓展延伸活动,全面总结和提炼研学感悟,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实景化的课堂、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思想共鸣。”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主任向燕说,“‘我的韶山行’深挖韶山红色资源,打造多维度的实景思政课程,力求实现历史与现实深度结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他们的思考。”
研学的“韶山味”浓了,更对学生 “胃口”,效果也更好了。
学生来到韶山学校上思政课。(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向前进,烙下思想的印记
研学的效果,不仅仅反映在研学人数的多寡上,更刻在了研学学生的心坎上。
以往,来韶山进行的红色研学,经常被评价为“游而不学、学而不研”:学生只走马观花,老师图完成任务。研学如蜻蜓点水,离开即烟消云散,只留下模糊印象。
随着“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研学版本的不断升级,可喜的变化发生了。
翻开研学留言簿,学生们一行行感悟发自肺腑,直击人心。
湘大附校1701班学生黄张瑾渝说:“此次研学让我们明白了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对党的伟大有很深切的感受。”
湘钢一中学生易天行说:“经历了这次意义深远的韶山之旅……我深刻地明白,身为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担当起的重任。”
衡东二中学生武智慧说:“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梦想拘泥在‘小我’中,还是要把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
株洲市渌口区第一中学学生骆湘君说:“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来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要做那个回来的人。”
……
一篇篇研学日记,一次次理想畅谈,一份份生涯规划……学生们总结提炼出来的研学感悟,让老师和家长都震撼其高度和深度。
一项针对参加红色研学活动的师生及家长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99.02%的学生基本知晓了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及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并普遍产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悟。他们普遍认为,毛主席是中国青年的榜样,可敬、可学,个人的小志向应与复兴强国梦紧密相连。
红色思想的烙印,是“我的韶山行”最大的收获。
向前进,延伸红色的足迹
“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还在不断地“向前进”,延伸着革命先辈的英雄足迹,永不止步。
在刚刚结束的湘潭市两会上,身为市人大代表的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主任向燕,就“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的“下一步”提出了4点建议。
一是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从规模人数、研学对象、组织方式、资金保障、延时待遇政策等方面明确具体制度措施,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
二是加快研学场馆建设,在推进天鹅山综合实践基地、韶山大课堂、老火车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支持在用教学点韶山烈士纪念馆课展结合展陈建设和韶山学校门楼免开资金,更好满足研学需求。
三是支持韶山提升全方位安全保障能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护、防恐防暴等处置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研学协调联动机制。
四是持续做好课程提质升级,不断提升红色研学教师队伍的教学教研水平,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课程,将韶山打造成研学红地、思政高地,推进“我的韶山行”公益研学课程向市场输出,通过“我的韶山行”公益研学的立标打样,带动社会化研学的提质升级。
据悉,为全力打造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塑造“伟人故里”世界级品牌,韶山市目前已精心策划“韶山大课堂”天鹅山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其中,以红色研学为重点的实践营地,能满足每天5000人的培训需求。未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我的韶山行,继续向前进!
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吴新春 通讯员 左媛媛
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编辑:周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