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渴望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检验自己的学识水平,而传统灌输式讲解常与这种发展需求错位,导致价值理念停留于语言层面。教材内容虽然贴近成长主题,但是若脱离校园、家庭、社区的鲜活语境,易被误读为“课本义理”。因而,如何把“成长的节拍”“友情伴我行”等单元议题与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瞬间对接,使课堂成为“照见日常又映照未来”的场所,是思政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本文围绕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落点,聚焦课堂事件、任务设计与评价方式的细节,尝试在“既可操作又易推广”的维度上给出实践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课堂内外聚焦生活情景的设计原则
真实任务生成持续兴趣。在思政课的生活化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任务至关重要。这些任务不需要复杂,反而应当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小目标和常见问题。例如,早春校园里落叶常堵排水沟,教师可以围绕“公共责任”这一主题,引发学生参与到“校园清渠行动”中。该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而且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在物理上感知到责任与担当。通过手机拍摄前后对比图并上传到班级云相册,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这样的任务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共享话题激活情感共鸣。初中生在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细节都可以成为思政课讨论的话题。例如,“互换午餐零食”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着公平与分享的问题;又如,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点赞与转发行为,如何影响学生对价值取向的理解。
教师将这些话题设计成“今日议题”投影到屏幕,简单的一行字就能引发学生的讨论热潮。比如,学生们围绕“点赞是否代表认同”展开讨论时,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讲述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会提到“点赞只是随便点一下”,也有的学生则会认为“点赞代表自己赞同的观点”。
易操作资源保障落地可能。生活化教学强调可操作性和资源的易得性。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应尽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获得并将其投入学习过程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纸带制作“成长时间轴”,通过简易的色卡制作“友情温度计”,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己操作和制作的工具。
这些简单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设计“友情温度计”的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色卡标注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温度,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友谊与沟通的重要性,并对“友谊”和“人际关系”的思政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任务驱动的实践路径与课堂案例
校园观察日记映照“发现自己”。七年级某班在“发现自己”单元尝试“校园观察日记”。任务要求学生在连续五天内,每天午休前选一个固定位置,用三十个字记录当下所感。当第五天的记录汇聚成一条文字长卷,学生站在铺满走廊的纸带旁,回看自己笔下的风景:第一天写“教学楼前的桂树飘香”,第三天却因期中测验表达紧张。教师没有评价好坏,而是邀请学生沿纸带漫步,嘴里默读自己的词句。此时屏幕播放教材插图中的“成长折线图”,学生惊讶地发现情绪曲线与纸带内容对应。讨论随即展开:“情绪为何起伏?”“我从中看见怎样的自己?”二十分钟的走廊漫步,成为教材理念的体验现场,学生在对照中完成自我认识的“第一跳”。
社区服务微项目深化“友情伴我行”。为了让“友情”的种子在同龄人圈子外发芽,八年级某班级与附近养老院合作开展“故事共享”活动。学生两人一组拜访老人,由学生向养老院老人讲述童年小伙伴的趣事,并用手机录音剪辑成三分钟音频。返校后,老师将音频与拍摄的笑脸照片放在一起在教室投影,听故事的同时,同学们把“友情关键词”写在便利贴贴成心形墙。老人们口中的“守望”“互帮”“信义”与教材的“友情原则”高度一致,却更加亲切。学生惊喜地体会到,自己的课堂学习原来能与社区生活相连,也因此重新理解了朋友间的“互信”。活动周期仅两周,却让“友情”跳出同辈局限,价值半径随之扩大。
家校互联活动润泽“师长情谊”。“师生之间”与“亲情之爱”两课合并设计为“家书与回信”项目:学生给父母或老师写一封感谢信,信封贴上“希望收到的回应”选项:语言祝福、时间陪伴或实际帮助。七日后,回信被装进透明袋挂在走廊“温暖树”枝条。阅读回信时,学生在读信区保持安静,却能感受到彼此眼里的光。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教材中“孝敬父母”的场景插图,与自己收到的回应做链接,进一步讨论“亲情与师生情何以滋养成长”。表面是写信,实质是一次价值的双向流通。家长也在回信中表达了感激之情。这一嵌入生活细节的活动收获了情感共振,教材文本因此鲜活。
生活化教学不是降低思政课的深度,而是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为价值理念安一个灵魂出口。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品格与能力核心目标的重要途径,着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使命在于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以及对个人品格的塑造。青少年时期,恰似人生的关键成长阶段——“拔节育穗期”,对于学生的思想启蒙和价值观形成尤为关键,因此,这门课程需细致入微地引导和培育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的人。
(作者:陈轶鸽 单位系汝城县第六中学)
来源:《清风》杂志
作者:陈轶鸽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