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规范人工智能发展,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权 编辑:杨雁霞 2024-11-28 09:22:43
时刻新闻
—分享—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这对于确保人工智能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健康、可靠、可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快人工智能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应用指导和规范,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化、规范化管理,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技术引领,确保价值导向。坚持技术引领是确保人工智能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技术的中立性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中立,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教育这一敏感领域,技术的引领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确保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这就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而言,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法规和标准,加强对教育内容的审核和评估,确保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不偏离。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他们识别和应对技术风险的能力,确保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坚持教育创新,提升教学实效。教育创新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教育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资源,创造更加互动和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具体包括开发和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和平台,如智能教学助手、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提高教学的智能化水平;转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水平,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能画像”,分析其知识背景和学习需求,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需求。

强化内容监管,保障信息安全。加强内容监管是保障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育内容的生成和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但也带来信息安全和内容质量上的把关难题,尤其是对于意识形态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内容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监管,确保教育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依靠完善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和传播监管机制,对教育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和评估;加强教育内容的版权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内容传播;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防止错误思潮的侵蚀。同时,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为了有效解决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可能带来的问题,高校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目前,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技术滥用、信息泄露以及价值观偏差等多方面挑战。通过建立系统性的人工智能应用风险评估机制,高校能够提前识别潜在隐患,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例如,定期开展全面而深入的风险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预测;完善相关应急预案,以提升面对突发状况时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此外,加强与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及企业之间的协作,将有助于共同探索并解决此类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可切实降低高校在这一领域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保障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向健康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24F10)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权

编辑:杨雁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