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今年的大一新生,可以实现院内“转专业自由”了。
“院内专业可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武汉大学近日放宽本科生转专业限制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5月30日,武汉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在发布会上透露,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
这意味着,今年考上武汉大学的大一新生,将实现所报考学院内“转专业自由”,跨学院转专业也将不再受到限制。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招生工作处处长吴奕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除了教育部规定不允许转专业的情形——比如体育类、艺术类的学生,以及外语类保送生等,学院内专业自由选择,转出学院不受限制。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转专业都设置有一定门槛,如设置转专业笔试与面试考核,要求学生成绩排名、限制转入转出人数等。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近年来,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放宽本科生转专业限制。那么,高校本科生“转专业自由”,要来了吗?
多所高校放宽限制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官网显示,该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有130个本科专业。
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吴奕介绍,武汉大学2024年130个本科专业,按照41个专业(类)面向全国招生7215人,学校招生总人数有所增加。
这意味着,今年考上武汉大学的所有大一新生,无论自己所报专业为何,都可以在学院内部实现专业的自由选择,转出学院也将不再受到限制。
吴奕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站在学生角度,让学生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学习,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发布会上,吴丹提到,学院内专业可自由选择,时间延长到大三下学期结束前,院内专业调整工作原则上每学年一次,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均可申请。
吴奕解释说,理论上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都可以转一次,“但我们不希望学生这样做,站在学生角度来讲,这(反复转专业)其实并不好”。
据了解,此前武汉大学本科生在大一下、大二下各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2022年,该校有580名学生转入新的专业,成功率为62%。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大学之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不同程度放宽转专业限制条件,降低学生转专业难度,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
今年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召开高招新闻发布会,该校本科生院副院长、招办主任周智皎介绍,本科生入校后共享有四次申请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分别为进校初、第一学期末以及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时。
今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调整修读的专业,对各学院转出名额不设限制,不得因为成绩、已成功转过专业等原因拒绝学生的转出申请。
2022年12月,吉林大学教务处发布消息,该校本科生转专业将全面放开转出限制。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时均可报名参加转专业,且不限制转出比例,学校不再组织统一的笔试考试,报名的学生只需参加所报名专业组织的考核即可。
吉林大学称,学校会将所有接收转入的学院分成两个批次,学生在每个批次的30多个专业里可有序选报三个志愿专业。大一没转成功的学生还可以在大二再次尝试,即最多可以有报12个专业的机会。吉林大学教务处公众号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该校有1018名学生成功转专业。
前述高校之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较早实行“转专业自由”政策的高校。2013年,该校就启动全校专业选择及中期分流工作,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有三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即进校一年后可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二年级可以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分流,三年级可在学院内调整专业,四年级可以调整专业方向,且没有专业大类的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由转专业是大势所趋,也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他说,不少大学生在高考时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方向,加之高考成绩影响,往往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提供转专业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与专业的最优匹配,也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体现。
在他看来,高校可以先推动院内自由转专业的政策调整,然后再推动校内乃至校际转专业和转学。他说,“这些方面的发展值得期待,也完全应该加以推进”。
“转专业自由”来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高校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对自己的优势潜能了解并不充分,所以一进大学就把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方向确定下来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给学生更多的转专业机会是有必要的。
在他看来,应该给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发现自己在哪方面真正具有优势,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他认为,高校转专业的通道应该放得更宽。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32.4%的受访者尝试了没有成功,30.4%的受访者想过但没尝试。
据了解,不少高校转专业的门槛并不低,比如对转专业资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包括专业排名、绩点、高考文理选科情况等,有些甚至要求排名在本年级本专业的前10%或前5%,并限制学院转出和转入人数比例。
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高校“转专业自由”要来了吗?
目前看来,不少高校对于学院内部转专业持开放态度,对于跨学院转专业则大多数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政策。比如,武汉大学就在明确“转出学院不受限制,学校不控制申请转出人数”的同时,提到“在跨学部转学院时采取保护性限制,避免因学科差异过大而影响学生学业”。
对此,吴奕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她)是文科生,入校后没有学过物理,但非想转去物理学院,我们就会采取保护性限制。”吴奕提到,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还坚持要转,那就要评估一下。“因为有些专业是有基础前置课程的,没有学到前面的基础前置课程,后面是无法跟上的。”
“这个限制不是说卡着不让转专业,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保护学生,因为有些学生转专业是相对比较盲目的,并不十分清楚转入专业是需要一些基础条件的。”他解释说。
此外,不少高校转专业的限制条件,与学生的学习阶段息息相关,比如前述华中科技大学的转专业政策,就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相关政策显示,新生进校即可申请参加选拔进入部分实验班学习,第一学期期末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但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则只能分别在学科大类内部和院内学科类内部重新选择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尽相同,因此有声音担心,如果全面放开转专业,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可能会有失公平。
马亮表示,高考录取是按照成绩分配专业,所谓的“好”专业自然分数高。放开转专业政策,可能促使一些学生“曲线救国”,先考上大学再换专业,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不过,在他看来,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加以规范。而随着转专业自由逐步推开,也会带来专业热度下降,专业热度趋于平衡,这类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现在不少学校放宽转专业的比例限制,允许学生自由申请专业,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在他看来,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大学、认识专业,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让学生进行理性选择。其次,以信息公开的方式保障转专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转专业体系的良性发展。
在储朝晖看来,最关键的是要进行规范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改革。他认为,从长远来说,高校应该进一步进行规范的选课制和学分制的体系建设,“选课制和学分制结合起来,就把专业方向、学科方向具体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杨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