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起点心态看待高考志愿填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三喜 编辑:杨雁霞 2024-06-14 10:39:19
时刻新闻
—分享—

高考刚结束,成绩尚未出来,但如何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已然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有的志愿填报服务套餐虽然价格近两万元,却早早售罄。另外,一些培训机构也在加速涌入志愿填报市场,抓紧招收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有的还声称,只需一个月培训,即可获得证书并上岗,月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高价志愿填报服务引来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这能弥补信息差,“两万块钱能帮孩子少走弯路,这钱花得就不亏”;也有人认为,这是纯“割韭菜”,“靠两万块钱选专业就能改变孩子一生?纯属搞笑”。但不管怎么说,眼下这门生意越做越大,一些机构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有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今年考生人数再创新高,志愿填报焦虑弥漫之下,市场规模恐怕还将增长。

为何志愿填报服务如此受热捧?人生的路,关键就那么几步,志愿填报事关未来学业发展、职业走向,不可不慎重。况且在新高考背景下,考生的志愿选择更丰富。相应地,志愿填报的复杂性也提高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转型加速,催生了一批新职业、新岗位,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变化,给家长和考生带来了专业选择的认知新挑战。同时,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还不够完善,志愿填报公共服务针对性、可及性不强,也是市场化志愿填报服务兴起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双双无形的手,在为志愿填报的信息差焦虑推波助澜。比如,一些机构和个人,过度渲染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将之与人生成败紧紧捆绑在一起。同时,包装出所谓的“专家”“名师”,编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甚至搞起饥饿营销,诱导和刺激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天价咨询服务。

实际上,服务供给方本身也是需求刺激方。有些机构和个人,正是通过在舆论场上传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业选择建议,带动社会对志愿填报的焦虑,并使自身不断占据热搜榜,进而实现流量变现。一个颇为讽刺的现象是:那些声称为普通人家孩子打破信息差的服务,但其价格怎么看也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消费得起的。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面对信息差焦虑,家长和考生应该如何做?把事关未来的选择,交给对自身情况一无所知的AI、哗众取宠的“网红”、不负任何责任的陌生人,让算法或者他人的偏见来主导学业乃至人生选择,这事儿靠谱吗?

分析各类市场化的志愿填报服务,唯数据、唯专业、唯就业,是其显著特征。比如,一些机构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分析形势,帮助考生作决策。有的则主打一个“好就业”“有钱途”。可是,考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天赋特长。忽视个体的特殊性,缺乏对个人兴趣、志向、能力的“望闻问切”,这样开出的“药方”能管用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可抵万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驱动学习成长的最持久、最有效的因素。相反,无视兴趣爱好,跟风选择别人眼中“好就业”“有前途”的专业,入学之后却发现不喜欢,由此丧失了学习动力,以致身心俱疲、痛苦不堪的案例不胜枚举。这样的结果,是家长和考生所乐见的吗?

再以唯就业、唯专业的报考导向而言,它在当下的环境下颇有市场。因为,它迎合了考生及其家庭的就业焦虑,拿捏住了公众对稳定性、确定性的追求。但是,经济形势是动态变化的,市场的人才需求也有其周期性。今天的热门专业,几年之后可能由热变冷。今天的冷门专业,几年后也可能紧俏起来。专业冷热周期性变化的案例不胜枚举。说到底,唯就业、唯专业的报考取向,之所以受追捧,在于它击中了追求稳定性和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但尴尬的是,它锚定的东西,是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锚定不确定,去追求确定,难道不是缘木求鱼?

进一步而言,志愿填报虽然重要,但又远没有到决定人生命运的那个程度。“一考定终身”本就是过去式,“一报定终身”更是离谱。志愿填报是人生探索之路的一个起点,而绝非终点。从专业到就业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差,从求学到生活,更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一个人选择在哪个领域学习钻研,从事何种职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无数个多选题、论述题的集合,不是“买定离手”赌大小,更没有“一键到位”选项。

人们追求确定性,但是漫漫人生路,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一片充满自由和选择的原野,是一个不断做选择的过程。以自我为锚,在与周遭世界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在变动的时代与生活面前拥抱真正的确定性。

如何纾解志愿填报的焦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试行大类招生、放宽转专业门槛,正朝着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减轻填报志愿压力的方向努力。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开发上线了“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志愿填报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众多高校也开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主动向考生和家长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然,与公众的需求相比,这些可能还不够。从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到高校的招生推介,再到教育考试部门的指导服务,各方还需要持续努力,共同破解信息不对称。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也应认识到,生活中的信息差无处不在。志愿填报,既是一次收集整合高校、专业、就业等多方信息的过程,更是综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内在因素进行自主决策的实践。与其重金买服务,将选择权交给他人,不如把志愿填报作为认识自我的契机以及自主决策的一个起点。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但却是漫长人生需要面对的课题与挑战。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三喜

编辑:杨雁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