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长 放下“拧巴”心理 回到做父母的初心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编辑:吕周阳 2022-02-16 10:05:26
时刻新闻
—分享—

  漫画/余宁山

漫画/余宁山

“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结束了,不少家长和孩子觉得这个假期过得更充实丰富了,但也有一些家长没有感觉轻松,反而更焦虑。不去上培训班,孩子控制不住想玩手机;不上补习班,自己辅导功课更容易急眼……新学期来临,这样的讨论不仅在网友中引来热评,各个心理门诊也迎来了不少孩子和青少年家长。

为什么如今家长这么容易焦虑?家长的焦虑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家长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与相处?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大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周旭辉为家长支招。

“双减”没有完全减掉家长的教育焦虑

谢女士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她本以为“双减”后可以喘口气了,却发现周围的家长都在暗暗使劲,深夜还在群里讨论学科知识点,给孩子请一对一的家教。看着自己的儿子每天傻玩,忍不住常吼他。

刘女士的女儿是一名初中生,数学是她的弱科,寒假不能去补课班,反而把刘女士累坏了,“我每天上网课,自己把知识点一个个学会了,再给孩子辅导,我学数学的时间比女儿还长,她还不领情,总说我讲的和老师讲的不一样。”

唐女士是一名高二孩子的家长,“过去每个假期都给儿子报了不同科目的培训班,这个寒假不上培训班了,想让他在家多搞一点学习但他都不愿意了,成天抱着手机,说他两句还犟嘴。”

面对“双减”,这3名家长的感受,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不少学生家长的心声。

“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双减’之后,部分家长的焦虑呈现出更矛盾复杂、多元分化的趋势。”周旭辉分析,既希望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又希望孩子学习好,赢得一个可以预期的明朗未来,是当前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拧巴”心理。在教育理想上,家长希望孩子能个性发展,想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将来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但在教育实践中,又唯恐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只能去读职高,因此,对孩子的考试成绩难免焦虑。这样的心理困惑,对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产生强烈的冲突。

冲突得不到解决,家长的焦虑将不断传导给孩子,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网瘾、抑郁、焦虑等身心疾病。只有家长放轻松,改变自己,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家长可先做到“掌控自己” 再谈改变孩子

家长如何缓解教育焦虑?周旭辉说,其实每个人初为父母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而不是要求他优秀、出类拔萃。回到做父母的初心,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哪怕他将来很普通,依然拥有幸福的能力,这才是缓解教育焦虑的正解。

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的成长设定合理的预期,并学会和现阶段的问题和平相处。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焦虑的首要源头,往往是发现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做作业磨蹭,不会管理时间;爱玩手机,学习提不起兴趣等。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必然发生的问题。

比如,刚上学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必然不会规划和安排时间,这些问题既需要家长科学引导,又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解决。家长在引导的时候,不要期待一步到位,而是要为孩子搭建一个能一步步往上攀的“梯子”。

如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可以先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入手,让他看喜欢的书坚持专注10分钟,然后聚焦到写作业,练习专注20分钟。最后,再帮孩子对重要但兴趣不够的领域进行专注力管理。在这个过程里,要对孩子的成绩及时肯定。

很多家长又会问,听话的孩子可能愿意攀着家长搭的“梯子”一步步往前进。但头疼的恰恰是孩子不听话,不按照家长的想法来,这时怎么处理呢?焦虑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失控感”,觉得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不受自己掌控。周旭辉的建议是,家长应把对孩子的掌控欲,转化为对自我的审视,先做到“掌控自己”,再谈改变孩子。

大部分时候,家长总是单向要求孩子去做到,很少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孩子犯了错,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去批评他,而不会思考这个问题背后,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比如说,很多家长责怪孩子玩手机不能控制自己,那么,家长先要检查自己是不是也有抱着手机玩的习惯,如果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不妨和孩子相互监督,结伴纠正。

另外,家长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学习成绩确实不太好,但爱好体育,或有美术天赋,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引导、培养,而不是一味地与别的孩子比成绩。总之,家长要和孩子常陪伴、多沟通,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坚持两个沟通原则,与孩子轻松相处

“我们也想与孩子多沟通,但他不愿跟我们沟通,说他几句就不耐烦。”“我说孩子一句,他顶我十句,怎么沟通?”这是很多家长,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困扰。

家长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周旭辉建议,与孩子沟通要注意两个原则:

一是温和而坚定。态度温和,不吼不叫,反而能树立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感;坚定是要坚持原则,不能因为孩子的反抗,就放弃对他该有的要求。

二是要表达情绪,而非发泄情绪。当你生气的时候,要更多地聚焦如何解决问题,而不去评价孩子的行为,不贴标签,不翻旧账,更不能人身攻击。

以孩子迷上玩手机游戏为例,如果以前孩子放学回家就写作业,现在到家就玩手机,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家长可以这样沟通:

首先,站在中立的立场述说当时的情境——“儿子,前天、昨天你一回家就玩游戏,每次玩的时间都超过了两个小时,今天你已经玩了1个小时15分钟。”而不要用“你一天到晚玩手机”“你没有哪天不是到家就玩手机”等模糊或极端的表达。

然后,描述当时自己的情绪——“你放学后不做作业先玩手机,妈妈很担心,甚至控制不了自己要发脾气。”

最后,说明理由,或提出要求与期望——“因为妈妈担心玩手机时间长了,影响你的学业和视力,更担心你发展为游戏成瘾,所以妈妈希望你以后先做完作业,预习完第二天的功课再玩,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了解你的情绪,也知道自己今后改进、努力的方向。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编辑:吕周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