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思政课,在“集”中“升质”

来源:中南大学 作者:胡敏 唐潇珺 编辑:韩阳 2021-09-24 16:31:10
时刻新闻
—分享—

台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的九位老师轮番“上阵”,展示教学设计,汇报备课成果;台下,校院领导、同行老师凝神静听,时而低头在纸张上落下一条条评点。

听者评议,说者答辩,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的一场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在中南大学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之间开展以“切磋共研、提升课堂质量”为目的的集体备课已经成为工作常态。

有“备”而来,集结练兵

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这一主题,如何上出一堂有思想、接地气的思政课?九位准备充分的老师将自己的教学思考浓缩在10分钟的说课展示中。

同一门课程、同一章专题,怎样切入能够挖得更透?又该如何展开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老师们各有想法。

王翔老师从人民、领袖、政党三者间的关系切入,着重分析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初期和结束时的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以学理性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万琼华老师的课堂则采取了“重点突破”带整体推进的方式,精心为每一个单元学习选择配置一个重点案例,由点及面逐深阐述。罗春梅老师选择“以历史讲政治”,在教学设计时借鉴了蒋介石写的《中国之命运》、蒋毛重庆谈判时来往的电报等众多史实资料,带领学生在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中感受解放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吴争春老师以“土地改革”为例,分享了自己围绕一个案例“淮海战役”、一本著作《翻身》,以及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土地改革”展开教学设计的思路。陈文联老师精心对教学互动进行设计,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视频演示以及组织演讲比赛等方式创造师生思想交锋的机会,在讨论、辩论中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

短短十分钟的课程里,凝结了中南大学思政教师们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单兵作战”变“组团攻坚”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本学期以来的第三次集体备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已经成为了工作制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为重点推进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自身实际陆续推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以教研中心为单位,每月组织集体备课1次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中研讨教学共性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促进同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相互交流,实现“同课异构”。

“我们希望借助集体备课的形式,完善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翔介绍到,除了集中说课外,各个教研中心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体备课。此前的集体备课中还尝试了教师间开展座谈研讨、互相听课评课,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课堂督导点评等形式。

当日的集体备课中,易红、伍海泉、黄健陵、朱学红、陈翔等五位校领导也来到教室,参与到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中,一同为课程质量提升出谋划策。

“会诊”,推动课堂提质

“每一次备课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敦促我不断反思教学设计中是否有新的可挖掘的地方。”参与集体备课的李斌老师表示,“以前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或者自行借鉴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现在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取长补短,拓宽思路。”

“在集体备课后,我都会重新梳理教学思路,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及时改进教学设计。” 将领导、同行前辈们提出的建议一一记录下的梅乐老师显得很高兴。“这种‘会诊’对于我们青年老师来说,是加速成长的好机会。”

而对于分管本科生教学的副院长吴争春来说,在“集体备课”呈现出的种种利好之外,她更关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教师重视程度不一、备课时间安排不够充分等问题。她表示,目前集体备课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下一步学院将加强统筹设计,积极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以此为抓手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这样的集体大练兵值得推广。”校党委书记易红在肯定集体备课的同时,也针对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提质增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精湛、师德师风高尚的思政教师队伍;二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的革新,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打磨学生真心喜爱、收益终身的思政“金课”;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求相关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找准教学任务与学科研究和建设任务的结合点,教研相促,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

来源:中南大学

作者:胡敏 唐潇珺

编辑:韩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