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三步走

来源:融媒研究 作者:罗军飞 编辑:彭佩 2021-05-24 15:40:57
时刻新闻
—分享—

摘要: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问题在于缺乏“三力”,即一是年轻一代对红色基因认知欠缺,传承源动力不足;二是代际差异明显,基因“传”—“承”协同力不高;三是代际传承保障机制与体系建设不足,缺乏持久力。对此,坚持三步走,以坚守革命初心,时刻把牢精神高地为统领,把握“红色+”“技术+”两大融合推进思路,加强政策制度、平台渠道、效果评价三大保障,有助于加快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高质量推进与实现。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经百年的艰苦卓绝奋斗过程中努力创造并沉淀而成的精神富矿,是党和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革命精神、坚守使命担当的思想源泉。实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扬优良传统、实现国富民强无疑具有重大且非凡的意义。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今,传承红色基因,永续红色血脉更是增强民族团结、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内生动力。然而,反观当前红色基因传承现状不难发现,相较年长一代,新时代的年轻人总体上缺乏一脉相承的深厚文化因子和天然的红色文化践行自觉,红色基因亟待激活。

当代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缺乏“三力”

为切实了解当代红色基因传承存在的代际差异及问题,特选取年轻一代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形式初步调研了其对红色基因及其传承的认知与实践状况,回收了来自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侨大学等覆盖不同省市的51所高校学生的共计547份有效问卷。

01

源动力:

年轻一代对红色基因认知欠缺

代际传承乏力

不同于祖辈、父辈历经时代磨砺后根植于内心与血脉的深厚红色基因,不少年轻人身上的红色基因活力不足,缺乏世代相承流传下来的“红色”特质。这主要表现在年轻一代对红色基因及其传承的认知不深刻、不全面,甚至部分年轻人完全不了解或者存在认知偏差。调查结果显示,547名学生中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非常了解或了解红色基因,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红色基因了解一点或不了解。

图片

图1 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知了解情况调查

其中,非常了解的学生占4.02%,了解的学生占22.49%,了解一点的学生占57.04%,而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有90人,占比达到16.54%,如图1所示。

图片

图2 大学生对传承红色基因主体的认知选择情况调查

具体到红色基因传承主体的调研,年轻一代存在对传承主体认知较为局限的问题,学校、政府、媒体等主体由高到低分别获得86.65%、84.28%、67.28%的认可度,而实际作为传承红色基因重要生力军与关键力量的个人,仅占57.77%,以高于“家庭”6.4个百分点的差距位居倒数第二,如图2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出部分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责任意识欠缺,尚未真正从内心自发地视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为己任。而年轻一代在主观意识方面缺乏吸收、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自觉与强烈意愿这一现实问题,无疑从源头上阻碍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致使其传承乏力,动力不足。

02

协同力:

代际差异明显

基因“传”—“承”契合度不高

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是红色基因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自发传递、传授与熏陶,并且由年轻一代接收、认同与继承,向其后辈开启新一轮传递、传授与熏陶的过程。它既离不开年长一代的“传”,也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承”。不过由于不同时代的人本就因其所处不同社会阶段与环境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导致当前年轻人与祖辈、父辈在对红色基因的接受态度、认知心理及践行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代沟明显。如到红色景点参观学习时,年轻人意愿远不如年长一代强烈,且多抱有不严肃态度和较为明显的形式化、娱乐化倾向;与红色经典节目相比,年轻人更热衷于观看明星综艺类节目;部分学生入党存在功利、从众等偏差性心理与动机。

图片

图3 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兴趣度情况调查

在对红色基因兴趣度的调查中,75.86%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但也有近1/4的学生表示不太感兴趣甚至不感兴趣,如图3所示。

图片

图4 大学生关注红色基因的原因与动机情况调查

而深入调查其动机可知,年轻人之所以关注红色基因,除“提升精神境界与自我发展需要”之外,“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受身边人影响”也是两大重要原因,如图4所示。

图片

图5 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情感态度与践行情况调查

另外,“是否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的调查显示,年轻人自愿参加过相关活动的行为不多,仅占39.12%,参加过但大多并非自愿的占19.01%,没参加过的占比接近一半,达41.87%,如图5所示。可见,年轻人对红色基因的情感态度较为薄弱,认同感参差不齐,且主动参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意愿不强,实际践行力度不足,致使红色基因代际“传”与“承”的契合度不高,协同发展力欠缺。

03

持久力:

代际传承保障机制与体系建设不足

当前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持久力不强,在政策制度支持、平台渠道建设、效果反馈评价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机制与体系有待优化。政策制度方面,红色基因近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央军委于2018年印发《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在军队范围内明确了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均强调,要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然而总体上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体系仍存在较大空白与不足,建设相对滞后,如缺少专门针对红色基因传承的配套制度保障和关于红色资源保护的相关条款规定等。平台渠道方面,虽然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各级各类红色场馆、教育基地以及传承项目普及,但因意识不强、经费不足、创新不够等原因,部分红色资源缺乏深度整合开发与利用,内容感染力不强,形式单调,且基础配套平台与设施建设滞后。

图片

图6 大学生所在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渠道与方式调查

从“所在高校采取何种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的调查可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之一,高校的渠道与方式较为单一,多聚焦于“课堂、讲座报告或社团活动”“网络媒体学习交流”“红色电影放映”等,如图6所示。

图片

图7 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存在的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

而在“传承红色基因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学生最普遍的感受是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教育方式单一枯燥,如图7所示。三是效果反馈方面,目前关于红色基因“代际传承”激励机制与效果评价体系缺位,且缺乏对红色基因“代际差异”及其作用于“代际传承”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量化的评价研究,整体亟待补充。

构建当代红色基因

“代际传承”“1+2+3”三步走格局

构建“1+2+3”三步走格局,即坚持“一个统领”,把握“两大融合”,加强“三种保障”,有助于提高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源动力、协同力与持久力,切实推进红色基因代际间的高质量传承。

01

坚持“一个统领”

始终坚持以坚守革命初心,时刻把牢精神高地为统领,从意识形态以及思想阵地建设方面抓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工作,以在年轻人的灵魂深处深植红色基因,从主观意识和主体性层面深入激活“代际传承”的内生动力。一是凝聚价值共识,在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防线,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及年轻一代的群体特点,有效引导其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始终坚守革命初心,延续革命血脉。二是立足党史,切实推进党史、国史教育,尤其注重以新颖、有感染力、有温度、有力量的方式激发年轻一代的学习热情,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让其深刻了解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与发展历史,坚定树立其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文化自信与践行自觉,从根本上增强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源动力。

02

把握“两大融合”

当今红色基因代际间的高质量传承离不开“红色+”“技术+”两大融合的多维度推进。一方面,切实推进“红色”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家风建设等各领域的融合,让其深入走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红色+N”。一是将党和人民的“红色”精神特质切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中强化红色基因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任务,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实现立德树人。二是将“红色”营养注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社团活动、校园活动,打造特色化、品牌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实景、实地体验式教育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红色教育氛围,让教育立体化、趣味化、多样化、互动化,同时完善红色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真正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传承红色基因。三是推进“红色”家风建设,加强红色文化的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氛围熏陶、言传身教以及红色旅游、红色阅读、红色体验等多种方式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家庭在红色基因植入与代际传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深入创新“技术+”,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有效融入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各环节,通过技术赋能“传”“承”协同,增强年轻人的参与感、体验感以及认同感,有效激活新时代年轻人身上红色基因的同时,实现“代际传承”的持久推进与良性循环。

03

加强“三种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的政策制度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红色资源开发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平台与项目等的资金支持、税收支持、场所支持、物资支持、人才支持等,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学校、媒体、家庭、个人及非盈利性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多元协同参与,并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度、监督制度,推动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二是加强平台渠道保障。重视红色资源建设及其跨平台、跨区域的深度整合利用与多元主体联动,结合各地优势、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搭建红色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机制,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等的建设。同时,做好舆论导向平台与机制优化建设,发挥政府、主流媒体等主体在红色基因“代际传承”过程中的引导力。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及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媒体,结合年轻一代的需求偏好与行为特征以及新媒体时代年轻人群体同辈影响力明显增强的特点,打造集红色资源共建共享、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红色家风经典讲述、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研学线路与红色实景体验及同辈社交、代际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红色基因传承新型平台。三是效果评价保障。结合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特性,建立常态化的红色基因“代际传承”激励与评估机制,通过构建红色基因“代际传承”评价体系,量化传承效果的衡量标准,展开实证评价,以及时实现红色基因“代际传承”效果的认知、坚持、诊断与优化,为政策制度调整、舆论引导等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同时,这种量化还可深入到红色基因“代际差异”的程度评估及其作用于“代际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为推进红色基因代际间的高质量传承提供更多思路参考。

作者 罗军飞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融媒研究

作者:罗军飞

编辑:彭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