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教育部召开第五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指出全国87.6%的高校已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八成以上的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学校美育的成果正在逐渐显现。
这里说的公共艺术课程,不只包括平时熟知的音乐、美术等,还包括各种门类的艺术,比如书法、摄影等,只要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的课程,都会被纳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从小处看,这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陶冶情操有很大帮助,从大处讲,如果这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能得到长期有效实施,势必会提高国民美育水平,对国民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个很现实的原因,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艺术是“不实用”的东西,其教育过程也过于缓慢,收效甚“慢”。但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那种希望一蹴而就的心理,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
因此,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各大高校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尤其是要让学生在无功利目的与升学压力的环境下,真正感受艺术课程的魅力。其实,在现实中,真正对任何一个艺术领域都毫无兴趣的高校学生,终究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会对某个艺术领域存在兴趣。但是,如果这些兴趣得不到肯定或培养,就很难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还有意愿或时间去了解这些艺术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终身的艺术爱好。在具体落实中,也能看到不少高校社团成为公共艺术课程的“配合者”——类似书法社、京剧社、摄影爱好者协会之类的社团,已经在许多高校中生根发芽,为美育贡献一份力量。
美学家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加健全的人。这不只是为了培养个人兴趣,更是为了通过美育促进德育,这对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不言而喻。事实上,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教育可谓多多益善,其价值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