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部教育高地湖南长沙市的望城区第一中学,1912年建校,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走过百年,这所县域中学坚守乡土文化,探索将其融入校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对西藏籍学生的管理,以感情滋润民族教育;整合校友资源,实现反哺共育的薪火相传。
地方文化与校园教育有机融合
走进校园,但见路旁一排排香樟树,翠绿中散发着芬芳。绿树围绕着雷锋雕像,一群学生捧着书本走过。地方文化,是望城一中独有的底蕴。
望城人文鼎盛,欧阳询、杜甫、朱元璋、曾国藩等曾在这里留下传奇故事,郭亮播下了革命火种,雷锋成就了时代楷模。铜官陶艺、书堂翰墨名扬天下,新康戏曲、丁字石刻、剪纸技艺源远流长……
“地方文化来自乡土,凝聚着当地风俗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乡土性,是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的重要载体。”望城一中校长刘宇告诉记者,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学校探索把新课程的开发与望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系统构建以望城地方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去学习、研究和体验。
在全国校园文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望城地方文化视点》研究支撑下,望城一中组织精英团队系统性地将望城文化知识编成教材,分为雷锋精神、红色传奇、湘水惊涛等二十课。全书记述了望城的历史和现状,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地域特征、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经济建设和艺术特色,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民生和文化等领域。
“这是学生深入探究望城、热爱家乡的启蒙读本,也是学生全面了解望城、认识家乡的一个窗口。”望城一中副校长冷圣表示,这个校本教材拓宽了学校的教育渠道、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
实践活动是绝佳的教育载体。借助“走进望城”“传承望城”“颂扬望城”等教育活动,望城一中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对学生开展乡土文化的教育学习与实践活动,让望城文化与各门学科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科中、活动中浸润望城文化。
“我们可以去铜官窑亲手制作陶瓷,可以到靖港古镇当义务小导游,也可以在书堂山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描绘自己美丽的家乡。”望城一中高二年级学生陈阳告诉记者,学校定期举行“望城之韵”摄影比赛、美文诵读比赛、书画赛等活动,让乡土文化在每个老师和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认为,将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好地传承、创新地方文化。
受益于乡土文化的持续浸润,望城一中的文化及文学教育硕果累累:获得了“全国示范文学校园”“文化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湖南省长沙小作家培训基地”等荣誉,浓厚了这所乡村中学的文化底蕴。
感情滋润民族教育之花
校园内有一栋综合楼,里面有223名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在望城一中,“西藏生”是享受着“特殊关怀”的群体,也是民族团结的桥梁。
身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望城一中现有教学班级54个,在校学生2500余人。2002年8月,教育部批准在该校设立内地西藏生班(散插)。2016年秋季,受湖南省教育厅和西藏山南市教育局委托,首届“山南代培班”也落地望城一中。
为了担起民族教育的重要使命,望城一中在西藏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上不断探索创新举措。在机制保障上,成立了由校长直接管理的西藏部,制定了15项规章制度,做到“时时有人在,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巡”。在后勤保障上,学校筹措资金修建了集办公、教学、学生公寓、德育活动、信息中心、会议和舞蹈排练等功能于一体的西藏学生综合楼,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
在教学管理上,望城一中结合西藏学生学习实际,坚持没有规范不谈质量,坚持优质轻负为指导,对每周每学科的课时数和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科学提效,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西藏学生在校时间久,长时间不能回家。望城一中针对西藏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每逢古突节、藏历新年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活动。
来自西藏的学生次旦巴桑告诉记者:“学校每学期组织我们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1-2次,比如去参观韶山、花明楼、雷锋纪念馆等,同时还与社区、军营等单位开展互帮互学。”
感情育人,最是春风化雨。为了让藏族学生真正融入湖南,每个节假日,望城一中的老师都会带领西藏学生参观最具湖湘文化特征的景点,体验最原汁原味的湖湘生活。
邓荣华是西藏部的老师,但很多孩子都习惯称他“邓爸爸”。高中三年,他多次凌晨带藏娃去看病。“老师们已经化身为藏爸藏妈,放弃休息时间,守护着孩子们。”望城一中西藏部主任程明说。
西藏班凝聚了民族教育的心血,更是民族团结的需要。如今,望城一中的民族教育经验和西藏学生德育工作成绩,已成为湖南民族工作的名片。自设立西藏班以来,望城一中共计招收西藏学生558人。在已毕业的322人中,重点本科占92.1%,二本占7.9%。2018年1月,望城一中被西藏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学校”,2020年6月,被评为“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来湖南求学三年,已经把这儿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回忆着求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西藏班学生边巴桑吉表示,她会用点点滴滴的努力,表达对学校和祖国最真的感恩。
“望城一中的民族教育,抓住了感情的核心,既实现了育人目的,又增进了民族团结。”刘铁芳说。
校友资源反哺薪火相传
“三十年前恰少年,负笈从师望一园。果树园中愁日短,清水塘边秀心闲。运动场上汗似雨,春晖楼里话如泉。青葱岁月不言悔,似水流年只剩甜。”望城一中1988届毕业生蒋东兴为母校写了回忆的诗歌。
在这所中学,与蒋东兴一样对母校怀着深厚感情的校友还有很多。他们时刻关注着母校发展:或为母校捐赠物资,或为在校优秀学子设立奖学金,或回校同广大学子面对面交流,或为后辈校友求学求职献计献策。
望城一中百年薪火相传的深厚底蕴,离不开学校对校友资源的深度整合。
据了解,望城一中1996年成立校友会,并先后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校友分会,大力推动校友之间的相互交流、资源共享。比如,望城一中北京校友会经常接待母校高一新生来北京参观学习,每年组织新考入北京读大学的毕业生聚会,指导新校友如何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1979届校友朱湘莲第一次回到母校。看到望城一中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需要帮助时,她很快就成立了“理想奖学金”,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奖励。
如今,在朱湘莲的发起和组织下,“理想奖学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珠海、武汉、成都、长沙等全国各地的望城一中校友都参与进来。此后,还相继成立了长鸿奖学金、孔子教育奖、爱心百分百奖学金、任恢福奖学金等。
2019年5月,在望城一中第四届学生表彰颁奖大会上,“理想奖学金”颁奖嘉宾肖金生校友说,给学弟学妹的奖学金是有限的,但对学弟学妹的希望是无限的。“希望学弟学妹发奋学习,练就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感恩母校,把爱心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为什么跟大家交流时,总是谈到读书,因为我读了这么多年书,遇到困难时一般会找到一些方法解决,不会被逼到绝地。”当望城一中1984届校友、湖南紫光测控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文交说完这句话,高409班的学生易冠君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来。
望城一中利用各种机会,组织杰出校友给学生讲课,分享了他们求学、成长经历和感悟。他们有的侧重讲成为学霸的方法,有的通过自身经历谈学习的重要性,有的聊生活中要学会积极争取……这种校友“现身说法”的方式,成为望城一中探索教育创新的靓丽风景线。
“对县域中学而言,整体资源相对有限。而校友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创新地挖掘、发挥、整合校友资源,形成良性互动的反哺共育,会给我们的教育探索注入源源不断的外部活力。”刘宇说。(阳建)
来源:《半月谈》
作者:阳建
编辑: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