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那句“我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却可以支撑自己的梦想”而感动无数人的高位截瘫女孩奚懿璇,日前开启了她的大学新生活。今年高考,奚懿璇以超出本科线15分的成绩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录取,学校为生活无法自理的她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开学礼”。改造并美化了一间宿舍,供父女二人居住,并绘制了校区无障碍设施使用引导图,还组建了一个学院师生互助小组。在温州大学,学校也为因患先天性脑瘫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的李新,提供了单间宿舍,修了残疾人专用道,还制订了个性化的学习帮扶措施。为了迎接由于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双腿残疾的新生李晶晶,扬州大学在某宿舍楼一楼改造了一间宿舍,安装了各类无障碍设施……开学季,此类为特殊新生定制宿舍的做法不胜枚举。
这是一则则温暖的故事。遭遇突如其来的人生苦难,他们是不幸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又是幸运的,无论家庭的关爱还是社会的帮扶,以及来自学校的温情照顾,都让他们有自信实现梦想,而不是向隅而泣,任凭命运摆布。
也有网友认为,为某一个同学开设单间,“培养成本太高了”,性价比不高。这种单纯以成本来核算万物的做法,过于狭隘,缺乏精神高度,经不起推敲。衡量一所学校值不值得托付,有没有大学精神,不能光看教学楼上不上档次,也不能光看师资力量够不够豪华,更要观察不易看见的细节,比如是不是真诚对待学生,特别是有没有无微不至地关心这类特殊的学生。
无独有偶,江苏扬州周佳佳(化名)获得学校特殊关照也被备受称道,她因患脑瘫需要靠拐杖行走,读小学时不敢多吃,不敢喝水,因为上厕所有诸多不便。今年她将到某中学上学,校方了解情况后,将三个年级所在的三层楼厕所都进行了改造,洗手的地方也做了改装。消息传出,广大网友纷纷点赞,称这所学校很可敬很可爱,究其因,该校的举措很人性化,有人情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生产”美好的地方,这所学校善待残疾学生,让她感受到爱、体会到尊严,无疑是可赞的。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曾回忆小时候的艰难经历,“我母亲曾经背着我去过很多学校见校长。当时校长、老师都对我很好,但是他们都说‘对不起,我们不招收残废的孩子’。”从解决残疾学生入学难,到残疾学生获得学校倾斜性关爱,见证了社会进步。而如今,每年有近万名残疾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多少年前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改变体现进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孩子都能像健康孩子一样,没有障碍地去读书,上小学、中学、大学。
权威统计显示,为增加残障考生上大学机会,教育部批准同意22所高校面向残障考生采取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鼓励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截至2018年6月,全国已有61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1万余人。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点37个。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残疾学生进入高校,他们将获得更有价值的关爱,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变命运,也能提升高校的人文指数。
人文关怀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使命感,人文精神指向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理想体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蕴含。各级学校以身作则,在涵养人文精神上下力气,用实际行动推行人文教育,意义深远,这不仅能够塑造更多人格健全的学生,更彰显了教育的价值。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让人更有获得感和生命尊严。(王石川)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