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提升师德修养 重振师道尊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睿瑜 编辑:彭佩 2019-09-05 10:27:45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重振师道尊严。”新时代,党和国家把教育提到“两个大计”前所未有的高度,倡导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是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实现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确立了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屡次出现教师学术不端、侵占学生财物、性骚扰及体罚学生等违背师道尊严的行径,令人心痛,引人深思。那么,新时代如何提振师道尊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能够深刻体会到自身素养对教学育人的至关重要性,能努力从“正身”“博学”“善诱”“仁爱”四个维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正身。所谓正身,就是教师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只有道德高尚和行为端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为人正直,即胸怀坦荡、坚守原则、处事公正,敢于正义直言,令学生心生敬意;品行端正,即思想正派、行为谨慎、表里如一,不为名利所惑,让学生产生信赖。正身是不用言语的教育,在经济、权力、名誉等欲望诱惑面前,教师要有忠诚执教、甘愿淡泊的坚守,教师身正则学生自然尊敬效仿之。正身,需要教师坚定政治定位、提升道德修养、担负职责使命,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人格感染学生。教师正身,“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则师道自立。

博学。所谓博学,就是教师要见识广博、学问高深。“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是为学之道的初始阶段,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博学的教师才能胜任教学,让学生信服。见识广博,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会令学生心生钦佩之意;学问高深,即思想深邃、见解独到,会让学生萌生景仰之情。博学,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思考,学生都希望教师能用广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来引导自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面临知识信息大爆炸和文化价值多元化挑战,要有更广博的知识经验立身,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博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还要有广泛社科和实践知识,把见识学问教给学生,以真理感召学生。教师博学,“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则师道自明。

善诱。所谓善诱,就是教师要守正创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教师必备的素质。颜回曾赞赏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教师唯有善诱,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善诱者,既善于守正创新,又深谙因材施教。守正创新,指既恪守正道又懂得变通,既坚守根本又善于创新,教学中拿捏有度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即善于根据学生的性格、志趣、心理和能力特征来设计安排教学,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给教师带来诸多挑战。比如,有教师对成绩拔尖学生爱之深责之切,招来拳脚相向;有教师用书本打了违反纪律学生的小腿,引来官司缠身。教师本意是负责,却导致师生关系陡然紧张等负面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善诱的不足和重要。善诱,需要以遵守法律、尊重人格平等为前提,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能因势利导,有目的有步骤实施教学,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学生。教师善诱,“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则师道自振。

仁爱。所谓仁爱,就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宥仁慈。“爱是教育的灵魂”,因为有爱,教育才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仁爱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情感基础,是师德的核心。仁爱不是溺爱、不是偏爱,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有原则的爱和有教无类的爱。关爱学生的教师会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欣赏他们的成长;宽宥仁慈的教师会宽容理解每一位学生,包容他们的过错。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富有仁爱之心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仁爱是一种大爱。汶川地震中用生命护住学生的教师谭千秋,车祸面前扑救学生导致高位截瘫的教师张丽莉,将毕生积蓄捐献母校报效祖国的卢永根教授夫妇,英国海归博士科技报国的黄大年教授,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生有拳拳爱心、甘愿牺牲的好老师。仁爱,需要教师有推己及人“泛爱众”的同情心和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把爱心传递给学生,以仁爱精神感化学生。教师仁爱,“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则师道自兴。

总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捍卫师道尊严,首先应当从教师自身坚守师德、处身示范谈起。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正身”“博学”“善诱”“仁爱”,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则师道尊严将会自励自新。

(作者 陈睿瑜 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学院教师)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睿瑜

编辑:彭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