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见真实的孩子 关注心灵的成长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王璐 2019-08-19 11:07:24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是什么力量吸引人们走进影院,观看一部以神话人物为主角的动画电影呢?

影片讲述了哪吒从魔到人的蜕变,以及在此过程中父母、师长和朋友的爱、认同和包容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这部电影为那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困惑和难题的家长提供了启示,即要做“偏心的知情陪伴者”,尽最大努力兜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这条路极为不易,需要父母自身不断的觉察和成长。

首先,应以儿童为中心构建稳固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成年人的意志和需要为中心。父母在生命孕育和诞生的过程中,都有自己对于新生命的希冀和设想,这些披着“为你好”外衣的设想说到底都是父母以自己经历为背景的假想,是父母自身的渴望,是成年人的意志和需要,不一定是孩子的真实意志和需要。所以,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用心去感受真实的孩子,看见孩子真实的需要。每个生命必然都是不一样的,如同电影中的魔丸和灵珠,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差异明显。有的孩子个性温和,属于“天使宝宝”;有的孩子则个性鲜明,属于高需求的“恶魔宝宝”。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如同电影中的哪吒,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每个孩子都应该在父母的爱和呵护下挥洒个性、快乐成长。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受制于自身成长经历、社会舆论等影响,执着于按照自己的假想和所谓的“社会标准”,以“为你好”之名,舍本逐末地妄想去“改造”孩子。幼小的孩子力量弱小,为了生存,也为了获得爱和认可,只要父母意志坚定,绝大部分孩子在行为上都会妥协和改变。但这种以“父母意志”为中心的培养方式,养育不出类似哪吒这样个性鲜明、能力卓越的英雄人物,反而极有可能成长为个性拧巴、懦弱胆小、畏首畏尾的弱者。

其次,应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真实需要。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能够被看见被满足,都会由衷生发愉悦感,这也是幸福和爱的体验。幼小的孩子尤其如此。心理学认为,六个月之前的婴儿处于“全能自恋”的状态。正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言,婴儿从来不会单独存在,存在的只有母婴。婴儿是在自身的需要不断被母亲看见和满足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自身的存在感的。当他们吃喝拉撒的需要第一时间被看见被满足时,他们就会感觉我是好的,妈妈是好的,世界是好的,反之,则一切都是坏的。当一个人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自恋就会受挫,产生“我不好”的感觉。由于“我不好”的体验太过糟糕,人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弱小的孩子,坏的部分会被本能的投射出去,即“不是我不好,而是你不好”。以此为基础,人就必然会产生负面情绪,作出具有破坏力的攻击行为。“魔丸”的状态,其实就是典型的自恋受挫后的暴怒状态,即一个人的理智和意识完全被负面情绪淹没,在发泄情绪的本能驱动下,做出极具破坏力的攻击性行为。而如若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需要都能够被看见被满足,即好的体验足够多时,到2岁左右,开始具备整合好与坏的能力,人也就开始逐渐形成稳定的精神内核。

第三,当父母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应允许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人可以满足另外一个人的所有需要和期待。亲子关系亦如是,父母不可能也没有义务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父母有权利拒绝孩子的需要,同时孩子的需要被拒绝时,必然会有愤怒和攻击性的表达。父母应努力做一个好的“容器”,尽可能兜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的表达。这是最难的部分,也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感人的情节。无论哪吒闯了多少祸,无论世人如何反应,作为父母,始终都站在哪吒身边,支持他信任他,没有指责和攻击,而是以身作则努力寻求解决困境的出路和办法,并教导他相信自己,掌握命运。这就是“偏心的知情陪伴者”。哪吒是幸运的,他的父母、师长、小女孩和灵珠转世的朋友,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偏心的知情陪伴者”,与他并肩作战,一直陪伴他直面问题,破解天劫。成长的过程中,在负面情绪和攻击性不断被兜住的体验中,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就会慢慢转化,当需要和期待再次被拒绝或没有满足时,依然会有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体验,但理智和意识不会再被这些负面情绪完全裹挟,情绪可以流动,人可以有意识地理性解决问题。人开始走向理性成熟,具备成熟的情绪处理能力和事情处理能力。

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可以明显看到人的内心成长的过程。改变的力量,从心开始。魔与灵、好与坏,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整合的。但这个过程中,是人是魔,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选择。而一个人内心的确信和力量源泉,取决于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父母兜住。这很难,但却是唯一可行的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也可以说反映了很多人内心的渴望。对于成年人来说,“偏心的知情陪伴者”只能靠自我负责来觉察和成长。但作为父母,尽最大努力看见真实的孩子,做孩子负面情绪和攻击性的“容器”,则是父母应尽的本职。愿每个孩子都有缘至少遇见一个“偏心的知情陪伴者”,像哪吒一样,挥洒个性、享受生命。(代秋影)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王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