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雅馨 绘
暑假开始,孩子们开始放松,很多父母却开始发愁了,因为有一样东西勾着孩子们的魂儿、揪着家长的心,这个东西就是手机,就是网络游戏。家长提到孩子玩网络游戏几乎没有不皱眉头的,但在游戏设计者对玩家心理的精准把握面前,家长的监督和阻断几乎完全没有抵抗力,收获到的往往是无奈、无力和挫败感。
6月28日,家庭公开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邀请两位嘉宾做客直播间,一位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一位是高中时沉迷网络差点辍学的“问题少年”、今天专门帮助沉迷游戏少年的“和润万青”青少年成长首席导师贾语凡。通过调查数据和真实经历,两位嘉宾解读游戏沉迷的本质、破解“网络游戏沉迷”的症结,提出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与网络游戏和解共赢的路径。
走出误区:
是合理需求,不是玩物丧志
哪个年龄段是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的高峰时期?类似“国家应尽快立法禁止16岁以下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可行吗?孙宏艳引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指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超过九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业余时间更愉快,近七成认为网络游戏带来幸福生活的能量。“青少年触网低龄化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这是网络时代原住民成长环境的特点,用禁止的方式让孩子完全脱离网络游戏,显然不可行。”
网络游戏是洪水猛兽吗?家长对网络游戏为何充满负面感受?孙宏艳认为,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儿童的游戏权缺乏认知,大多数家长不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不知道“儿童享有休闲、娱乐和玩耍的权利”。所以调查显示,给孩子推荐游戏的家长不到1%。“事实上,家长支持上网的家庭,孩子有网瘾比例的达1.7%,不支持的反而达到9.9%,放任不管的达到11.7%。”可见,家长要改变自己对游戏的功利化态度。
回忆起自己作为网络少年时玩游戏的感受,贾语凡说:“特别爽!现实生活中,父母这也要干涉、那也要限制,在游戏中,我是真正的主人。”
孙宏艳也指出,今天孩子们的虚拟社交和真实社交已悄然发生变化。“很多孩子会把网络游戏作为跟同伴沟通的语言,组队一块上网玩,买装备、比等级、打团战等,通过游戏产生话题、交朋友。”
“我当时最烦父母说两句话,一句是‘你要是拿出玩游戏的劲头学习就好了’,一句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都不用管’。”贾语凡认为,太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业余时间只用在读书学习上,把游戏当成了学习的敌人,甚至有的父母把学习成绩当作允许孩子玩游戏的筹码,“不但不可能禁止孩子玩游戏,反而招致孩子反感”。
孙宏艳曾做过中美日韩4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习时间最长、学习压力最大,中国家长最不爱表扬孩子、孩子取得进步时最少露出笑脸。“网络就像空气一样浸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作业、同伴交往等都离不开网络。玩游戏不是原罪,问题的关键是孩子的闲暇活动太单调、没有时间玩、不会玩,所以才会把网络当作玩具而不是工具。”
廓清本质:
满足了孩子无法实现的价值需求
哪些孩子容易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网络游戏的本质是什么?有资深游戏设计者直言不讳,商业化的网络游戏,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玩家沉迷。游戏设计者比父母更懂得抓住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很多玩法和设计都源于生活,甚至比现实更清晰、更容易实现。这些现实和需求的缺失,给了孩子沉迷网络最好的理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4类家庭的孩子容易用网过度,即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孙宏艳分析说,这4类家庭的共性是采取了忽视型、专制型的教养模式,导致父母与孩子亲密度降低,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孩子又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越冷漠、越严控,越容易导致孩子沉迷网络”。
“游戏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的社交需求。”说起自己当初沉迷网络的痛苦经历,贾语凡说,父母经常吵架造成了自己的“逃离”心态,家庭如战场,年幼的自己感受不到爱和亲情,痛苦无处释放,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结果就是逃到游戏中去,越沉迷越开心,在游戏中逃避现实的空虚。”
孩子容易用网过度的,还有专制型家庭。孙宏艳指出,专制分两种:一种是强调孩子都得听我的,批评多过表扬;一种是给孩子提供各种离不开家长的条件,试图让孩子觉得离不开他。“这种控制越严,越让孩子产生现实中的挫败感,继而转投网络世界去寻找自我的成长。”
同龄人中哪些孩子基本不会沉迷网络呢?贾语凡总结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很自信,社交好,和父母的沟通也好,“当真实的社交乐趣远远大于网络虚拟中的乐趣时,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需求被看到、被接纳、被肯定、被满足时,游戏的吸引力才会慢慢淡化,甚至被更有意义的事情取而代之”。
作为专业的家庭教育工作者,现在贾语凡帮助孩子走出网络沉迷的方法,就是引导家长在现实生活中改善亲子关系、重建家庭的天伦之乐,“这是孩子自己主动从网络世界走出来的最大动力”。
破解有方:
改善教养方式和有效监督相结合
正如《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的分析,中小学生对网络游戏大多持积极的看法,这意味着成年人需要用一种接纳的心态来看待网络游戏。就像贾语凡的体验,由于父母对网络游戏认知的误区,“即使让我玩,他们的态度也让我不舒服,结果我玩也没玩好、时间也耽误了”。
中小学生一年大约有170天的闲暇时间,如何让孩子的休闲生活有意义,让他们课余时间玩得有意思、有意义,除了不功利化地安排孩子的休闲活动,孙宏艳还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处不好,不仅在孩子玩网络游戏的问题上,在任何家庭教育情境中都会力量互相抵消、互相抗衡。如果夫妻关系是可以协商的、和谐的,能共同营造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孩子才会觉得生活在家庭里很温暖,有什么问题就会主动跟家长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尽管“父母对孩子的规定、监督、限制远远高于对孩子的支持,但学习好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方面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对此,孙宏艳提醒说,家长不要把成绩好坏当作保障孩子最基本娱乐权利的标准,“唯成绩论并不能改善亲子关系,不能把孩子和游戏隔开,主动去发现孩子兴趣点并积极引导,才是更智慧的做法”。贾语凡坦言,自己走出游戏沉迷是因为家庭环境开始改变,父母不再只盯着成绩而开始重视他的感受,让他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丰富多彩的家庭亲子活动有利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孙宏艳认为,平时的阅读、运动,闲暇时去电影院、博物馆游玩或者去餐厅享受美食,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做顿饭,节假日一起外出旅游……这些经历都能带给孩子愉悦感、美感、成就感、冒险感和刺激感,“孩子在现实中得到真切的满足后,就不会去寻找网络上那种虚拟的快乐了”。
暑假里也许有很多孩子独自在家,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待在可以随意上网的环境有什么风险?贾语凡表示,未成年人的三观还在形成中,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父母就好像孩子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危害就会侵入,最终造成破坏”。孙宏艳强调说,暑假是孩子陷入网瘾的高危时段,家长要提前安排好丰富的暑假生活,或者给孩子找几个玩伴,或者四老家换一下生活环境,尤其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
接触电子产品既然不可避免,两位嘉宾建议家长要给孩子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什么条件可以玩,一开始就要从起点上给孩子立好规矩,帮助孩子培养拿得起、放得下的自律意识。(杨咏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