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风中飘散着离别的味道,莘莘学子开始准备告别母校,踏上新征程。这是一个感激与眷恋兼有的时段,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季节。每到这样特殊的节点,总会发生感人的故事。
一天下午,我去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借书时,碰到一位毕业生。她表示,毕业在即,她打算做三件事,一是认真地做一次志愿者,二是真诚地听老师一次教诲,三是热忱地帮保洁阿姨打扫一次卫生。还说,“越到毕业越觉得需要做些什么、留点什么”。
望着眼前这位毕业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为她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对“毕业”“离校”等看似习以为常的概念也有了新的思考。在国外,毕业和获得学位有“开始”的意思,意味着“将进入社会的大课堂”。的确,毕业不仅仅是学业的结束,更是人生和事业的开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意味着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华丽转身,意味着由“依赖他人”到“独当一面”的自我成长,需要在精神上完成再造和升华。
从这种角度来审视,“离校”就成了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脱离“小我”走向“大我”、脱离“索取”走向“奉献”的文化自觉。毕业离校理应是文明离校,而文明离校无疑才是盖在毕业证上最亮的章。
这个“章”是对学校多年教育成果的检验。我希望,每所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都能像这位有想法的女生一样,富有文化自觉,付诸文明行动,在即将走出校门时情系母校,感恩师长,心念同窗,志在四方。相反,倘若毕业生在离校之时不知感恩,不懂礼节,没有规矩,甚至做出有失大学生身份的不文明事情,那么这名学生和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想必让人有所遗憾。
现代教育已经不再是仅仅关注智育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文明素质,关注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是新时代新要求的重要内涵,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抓住毕业离校这一节点,做好文明离校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文明留给母校,将感激留给老师,将关心留给同学,将信心留给自己。
可喜的是,许多高校发出了“文明离校倡议书”。只要教育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潜心育人,每年的毕业季都将花更艳、果更香,学位帽在天空的弧线更美,从大学走出的文明使者也会更多。(张兴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