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清清 编辑:唐甬梅 2019-05-23 09:36:46
时刻新闻
—分享—

王泽应    图/张杨

专家简介: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重点1项),省部级重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科研奖12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中始终浸润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新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张弘扬家国情怀,在重视家风、家训、家教和家庭建设的基础上聚力国家现代化建设。就家国情怀的内涵、价值、意义、涵养等问题,湖南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泽应。

1 家国情怀表达中国人“家”“国”不可分割的情感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湖南日报记者: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有国就有家,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透露出朴素的家国思想,流淌着家国情怀。请问家国情怀究竟有什么内涵?

王泽应: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自己家庭和国家祸福一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认识的产物,表达着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将“家”与“国”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情感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是根源于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圆融基础上的一种既朴素又深刻的伦理情感和民族精神。

家国情怀的内涵首先是自觉地将家庭与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既重视家庭建设又重视国家建设,并力求实现二者的圆融统一。中华伦理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家与国的联动互通,认为“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家是组成国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国是千万家的伦理组合和共同利益体现,总是把爱家与爱国、齐家与治国、敦睦家风与铸造国魂相提并论,鼓励人们在家尽孝、为国尽忠。

其次,家国情怀有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价值设定,主张在小家与大家发生矛盾或不能两全的时候舍小家为大家,并将为国尽忠视为最大最高意义上的孝。

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既是一种家国两利主义的规范伦理之集中体现,又是国高于家、先国后家的美德伦理之价值呈现,表明了中国人既重二者结合又尚国家民族大义的精神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一方面提升了中华家族伦理的精神层次,在肯定家庭内部幸福和谐的基础上力主建构亲仁善邻、守望相助的外部关系,借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庭美德外推建构一个“民胞物与”的情理圆融性社会,另一方面也夯实了中华爱国主义的主体精神基础,将其落脚到爱故乡、爱家乡和爱亲人的层面上,并把“保家”与“卫国”、爱江山与爱社稷、爱国家与爱人民视为爱国主义的有机构成,从而为中华爱国主义浇筑了出乎本然、适乎自然和理所当然的价值基座,使得中华爱国主义的精神大厦根基深厚,故能在历史的风雨冲刷下永远坚固如斯,巍然屹立,为中华民族提供行稳致远、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旗帜。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文化基因和终极关怀

湖南日报记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家国情怀相伴相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国情怀是怎样一种表述?

王泽应: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标识,是每个中国人将自己的小家与大家一体化建构的伦理精神及其价值证成,凸显着“国以家为基”,“家以国为本”的家国命运共同体意识,助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形成及其强化。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既陶铸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人格,也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和集体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和价值基因。家国情怀在华夏文明“由氏族而国家”的发展路径中得以萌生,也是远古时代血缘氏族制邦国的一种既自然又社会的共同体认同和价值确证。其中有自然朴素的伦理认知,更有对“家”与“国”利益共生、运命与共的理性认识。回溯中华民族从远古到今日的进化发展历史,家国情怀可谓历久弥新,贯穿古今,并在不断的发展变迁中“变而不失其常”,此即是将“家”与“国”连在一起共建共享而不是将其撕裂或对立开来。这也正是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连续性文明”之典范的独特精神义理和价值机理之所在。

在中国古代,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从情感和理智上将家族共同体融入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之中,将在家尽孝与为国尽忠视为人生两种最重要的美德,并主张“舍小家为大家”的一种崇高的伦理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质素和闪亮因子,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文化基因和终极关怀。它不仅融进代代相承的中国人的血液里,而且内化为他们的精神价值基因和终极价值追求,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既潜蕴着眷顾家庭的孝悌,又凸显着报效国家的忠贞,不绝如缕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并新造着自己的意义世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凸显出中国人至深且远的家国情怀及其文化心理密码,书写着中华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3 湖湘文化的主动脉、主旋律就是 “家国情怀”

湖南日报记者: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赤诚为国,敢于担当”,“经世致用,求实创新”的精神特质和博大情怀。可以说,湖湘文化中家国情怀无疑是一条“主动脉”、“主旋律”。能请您做个简单介绍吗?

王泽应:湖南自古被称为“屈贾之乡”,屈原和贾谊的家国情怀奠定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始基,成为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精神的源头。屈原和贾谊真诚且自觉地将自己与其所属的国家民族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福祉作不遗余力的奋斗求索。他们内心深处充盈着一种“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深刻的忧患意识,其在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而遭放逐的困难情境下,念兹在兹的仍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国家民族,其忠于理想、忠于国家和忠于人民的忠贞情愫天地可鉴。屈贾家国情怀犹如一道精神血脉,千百年来在湖湘大地代代相传,生成一种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伦理气质和敢于担当、奋不顾身的伦理气质、禀赋和精神。

北宋时期,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进一步凸显并拱卫了湖湘文化的这一精神血脉。《岳阳楼记》继承并光大了屈原和贾谊的爱国忧思,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观念和忧乐情怀成为湖湘文化一个历史的坐标,将屈贾家国情怀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中国,命运坎坷,国家多难。湖湘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仁人志士。左宗棠早年即慨然有天下之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新疆寇深祸急之时,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以64岁高龄毅然抬棺西征,收复失地达160万平方公里,挫败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致力于救亡图存的爱国事业,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唱,其凛然正气融进民族伦理精神的深处,筑起近代救亡图存的精神长城。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湘籍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将家国情怀发展到历史的高峰。可以说,湖湘文化的主动脉、主旋律就是融家于国、以国为家和先国后家的“家国情怀”。而且这种“家国情怀”涵今茹古,并在“义有淑群,行必厉己”中代代相传,形成且不断深化着湖南人特有的精神和价值禀赋。

4 王船山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旗手,亦是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名世的一代大儒

湖南日报记者:今年是王船山先生诞辰400周年,他的思想宝库中无疑充盈着爱国主义思想。他的家国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泽应:王船山先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旗手,也是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名世的一代大儒。他在天崩地解的明清更替之际,孜孜寻找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复兴之道,提出了一系列“破块启蒙,灿然皆有”的理论命题、观点和思想,成为明清之际最早心系民族复兴和文明复兴的追梦和逐梦人。船山自称“生于屈子之乡”,以“旌三闾之志”,亦即以发扬屈原的精神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在《楚辞通释·序例》中,船山指出:“蔽屈子以一言曰忠。”意思是说屈原精神的伟岸之处在于凸显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忠德精神。船山通过阅读、注释屈原的楚辞作品,在重塑屈原的精神人格的同时,也在陶铸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他的“埋心不死留春色”以及“孤忠独抱”是对屈子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船山的家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化救国和对民族复兴梦想的孜孜追求中。在“败叶庐”“观生居”和“湘西草堂”隐居期间,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学术文化的总结和民族生命的新造中,纵使“前心不践”,他还是要执着地去构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一种舍我其谁和敢于担当的精神风骨。

船山的家国情怀在其所著的《黄书》和所提出的“三义说”中得到了充足的表现。《黄书》可谓船山家国情怀的宣言书,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呈现。他在该书中深情地揭示出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财力能够使其成员更好地生聚繁衍,有足够的兵力来实现富国强兵的价值目标,有汇聚共识的伦理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国民提供精神武装和价值砥砺。更为重要的是“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天下主义及其核心价值观,能够建构民族安身立命的共有的精神家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其中华核心价值观一定能够促成中华民族的精诚团结,形成坚如磐石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激励中华儿女走上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并新造民族文化的灿烂前途。

船山的“三义说”更是其家国情怀的陈情表,凸显出了“古今之通义”对“一人之正义”和“一时之大义”的价值优先地位和道义的崇高性,从而指出了追求道义必须从“一人之正义”走向“一时之大义”并以“古今之通义”为最高最后的评判标准,浸润其间的是“公者重,私者轻”的价值设定和价值选择。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质上是“古今之通义”的价值确证和价值呈现,“古今之通义”表现和确证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中华民族自古及今团结统一的最高原则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凝聚和道义体现。

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推崇家国情怀

湖南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王船山先生是十分推崇的,他也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陶冶。那么,他具体有一些怎样的表述?

王泽应: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弘扬家国情怀,无论是阐释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抑或是论述新时期家庭家风建设,还是主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弘扬家国情怀,并认为新时代的伦理文明建设应当以弘扬家国情怀为契机和突破口,进而自觉地以小家的幸福助推大家的幸福,使大家的成就更好地提升小家的获得感,进而写就“千家万户好,国家就好”以及“国家好,才能实现千家万户好”的双向连通和幸福圆融。

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致辞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将在家尽孝与为国尽忠即家庭建设和国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实现无数小家的全面小康和国家的振兴发展。

学习总书记讲话,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每一个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的道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千家万户家庭才能好的深刻道理。所以,我们要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近14亿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6 弘扬家国情怀,矗起一盏新时代道德中国建设的明灯,擎起一面价值中国建设的旗帜

湖南日报记者:国家是千万家的聚合和利益所系,国家的发展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家国情怀?

王泽应:今天,我们正处于历史大变革、社会大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风起云涌、科技革命正日益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初露但是也面临系列挑战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世情和国情面前,弘扬家国情怀有着既深刻又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精神价值。

弘扬家国情怀,有助于在新时代矗起一盏道德中国建设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不同于西方家国二元对立、始终纠结于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对峙的伦理范式,中华伦理文明是以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为其基本架构的,崇尚既重家庭建设更关心国家建设的圆融性伦理智慧,自觉地把小家与大家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发展共赢和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圆融性的伦理智慧确证了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内在价值和根本规定性。它既是中华文明的伦理初心,亦能在历史的发展中砥砺前行,使得中华伦理文明在保持初心和价值基质的基础上更好地行稳致远。新时代道德中国建设只有紧紧地抓住家国情怀这一伦理精神枢纽,才能促使全体国民道德共识的凝聚和内化,筑起中华民族道德精神追求的万里长城。

弘扬家国情怀,有助于在新时代擎起一面价值中国建设的旗帜,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神韵和魅力。家国情怀是植根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价值基因和深层次的伦理文化密码,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其价值内核实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新时代价值中国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工程,最好的载体和抓手即是家国情怀。培育全体国民的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是全体国民实现人生成长和人生幸福不可缺失的底色、底气和养料。

弘扬家国情怀,有助于在新时期绘就文明中国的伦理图谱,提振文明中国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华伦理文明的家国情怀,如黄钟大吕,似金声玉振,是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血缘脐带,是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厚土。源远流长、静水流深的家国情怀,以家庭幸福、国家强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忠孝传家为核心,集中反映了中华伦理文明的精神风骨和独特魅力。

7 离开家国情怀去谈国际视野,必然是缺乏根基而又很不现实的

湖南日报记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如何把家国情怀与天下大同思想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推动国家与世界奔向光明的未来?

王泽应: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既彰显着坚定的道德主体性和价值自觉,也充满着对异国、异域文明的尊重及友善对待的开放开明之博大胸襟,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齐家”、“治国”都是同“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托举起中国人“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

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崇尚“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价值观念,并形成了“协和万邦”的伦理精神传统,主张在与异域民族和其他国家相处中坚守和平共生、尔我不侵的伦理立场。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还是玄奘西出佛国,或是郑和七下西洋,传达的都是与异域民族和其他国家和平友善的声音,表达的都是彼此尊重、互通有无的情意。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持久而深刻地彰显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愿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相处的真诚善意以及共享天下太平的价值理念。就此而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建构和全球伦理建构相辅相成的,更好地弘扬家国情怀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家国情怀是国际视野的精神依托和价值基础。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候才能真正培育出国际主义的价值视野和伦理情怀。离开家国情怀去谈国际视野必然是缺乏根基而又很不现实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走向“强起来”的辉煌历史,不仅国家告别了积贫积弱和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而且千家万户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迁。新中国历史的新篇是无数中华儿女在家国情怀敦勉下通过促进国家建设而不断改善小家庭生活即家国同频共振、共建共享的真实写照,确证着“只有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的不变真理,而其未来的伟大复兴又进一步彰显弘扬家国情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因为,只有更好地弘扬家国情怀,才能陶铸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魂和民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理想,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繁荣。(奉清清)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清清

编辑:唐甬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