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文件,与教育有关的包括《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也关注了校外教育问题,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将“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设为议题。
这是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今年两会首次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校外教育话题再次进入决策层的视野。自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启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以来,校外培训机构可谓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为什么如此关注校外培训问题?一是校外教育参与者众多,校外教育支出成为了家庭教育支出的重大负担。据调研报告显示,中小学培训行业的收费单价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上涨(在一二线城市以每年15%的速度上涨),远超同期CPI指数,中国居民在课外培训项目上每年的总消费额度以15%以上的增长率增长。
同时,校外教育负担业已成为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来源,因超纲学习和超前抢跑而给学生带来愈来愈重的心理负担,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外培训有着很强的应试导向,家长着眼于应试、升学、取证、考级、获得各种有利的评价,而求助于校外培训,由此助推了应试教育,加剧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既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带给教师、家长恐慌情绪和焦虑心理。
校外培训存在的拔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等超纲超前教学问题,使得不参加校外培训的孩子处于弱势地位,由此绑架了家长,也绑架了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喧宾夺主之势,恶化教育生态,催生教育焦虑,拉大教育不公,更是到了不得不进行治理的地步。
教育的目的是为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做准备,为社会输送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然而,过重的校外教育负担,挤压了孩子的学习成长空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无法适应未来科技革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管是着眼于当下校外培训乱象,还是着眼于人才培养的未来,关注中小学生校外负担都既紧迫又重要。
纵观中国教育减负史,可以溯源到1950年,当时国家领导人曾就学生健康问题致函教育部长,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进入21世纪后,减负问题更加焦灼。为了回应缩短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社会民意诉求,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压缩,逐渐成了学校的常规操作。然而,这种通过缩短在校学习时间的减负,也逐渐衍生出其他问题。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学生的相当一部分学业负担转移到了校外培训机构,形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同时,校外培训机构刺激教育焦虑也是校外培训热的一个原因。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都是导致以应试为特色的校外培训机构火爆的原因。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势在必行,而且必须常态化。今年2月以来,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史上力度最大的治理行动,据教育部通报,截至5月23日,已整改培训机构12251所,其中,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机构2822所,整改无证无照机构5013所,整改有营业执照无办学许可证机构2963所。但是,虽然面临史上力度最大的治理行动,校外培训热并未真正降温。
此外,从国外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历程来看,如果家长的校外培训需求没有得到化解,当市场上证照不齐的培训机构被取缔,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从而导致校外培训服务的价格上升,加重家长的负担。同时,一些培训机构转入地下,安全问题更难以得到保障,参加校外培训的经济成本和安全成本都将上升。这些都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而言之,让校外培训真正降温,不能一条腿走路,还需要加强学校教育,通过开展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化解“三点半难题”,解决好不再参加校外培训的中小学生去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科学布置作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从根本上缓解培训热。
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也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要让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更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需求。只有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再加上家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成长,才能破解“减负”难题。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三喜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 刘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