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担忧大学人才培养功利化趋向严重、师生关系日渐淡漠的当下,这样的师生关系显得弥足珍贵。
从2009年开始,岳麓书院立足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汲取传统书院教育精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经过8年多的实践和探索,书院已形成了包括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班导师、学术兴趣导师“四位一体”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
师长尽心,学生暖心
毕业前,因为毕业论文,岳麓书院本科生雷天月好多天都没睡踏实。“我当时在实习,写论文的时间比较紧张。”导师发回来的毕业论文,上面的批注密密麻麻。雷天月没法想象,导师在她的论文修改上投入了多少时间。
大学四年里,雷天月每两周见一次学业导师,每次见面的时间在2小时左右。每周末,师门还有读书会,一般为半天,导师不定期参加。加上线上交流的时间,一年粗算下来,她与学业导师相处的时间超过200个小时。
这样的交流频率,远超书院预期。根据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有关规定,学生应每两周至少向学业导师汇报学习情况1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
“你有什么烦恼就尽管来找我。”导师邓洪波教授的话,刘楚莹一直记在心里。“我真的经常去找他,他也不会嫌我烦。”
去年,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保研,刘楚莹还以为自己读不上研究生了。“这时候,我导师跟我说了一句话,老师这里永远为你敞开怀抱。这句话超级温暖。”
此外,在岳麓书院,每一位本科生都有与博士生和高年级硕士生相处的机会。这些师兄师姐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他们在遇到日常疑难时“现身说法”的生活导师。
“相比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本科生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交流起来更加没有隔阂。”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
“四大导师”,中西合璧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本科阶段为学生配备教师,在学业、科研、品德、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最早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
“在导师制下,师生间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导师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都会感召学生,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导师还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这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不言而喻。”肖永明说。
肖永明认为,在中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模式,理应体现自己的特色,从深厚悠久的中华教育文化中吸取营养。
岳麓书院筹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初就注意到,这一制度与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等方面有内在的契合之处。
于是,岳麓书院打通古今中外界限,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由“四大导师”构成:
学业导师全面负责学生学业与品德的成长辅导,直接继承古代书院教育重视人格养成的教育理念;
生活导师由书院品学兼优的博士生、硕士生担任,定期与所指导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生活交流,是对古代书院学长制的借鉴;
班导师负责一个班级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总体指导;
学术兴趣导师根据学生学术志趣配备,引导学生拓展思想视野、了解学术前沿、提高研究水平。
“四大导师”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为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
效果明显,尚待完善
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岳麓经验”,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目前本科生导师制总体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设法解决。
第一,学生和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通过建章立制,从机制上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
第二,导师日常指导和常规课程学习之间还存在矛盾,更为合理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亟待建立。
第三,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机制仍有待探索,只有建立适当的评估标准,导师制的发展才能真正健康而有活力。
来源:半月谈
作者:谢樱
编辑: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