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青年学生时期具有鲜明特点:思维最活跃,但思想抵抗力最差;可塑性最强,但可控性最弱;受到呵护关爱最多,但成长环境最复杂。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不让正确、正向、正态的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就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发育不良”甚至“走火入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营养师”,校园是“营养仓”,而思想政治工作传递的正能量则是“营养剂”。
近年来,虽然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念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愈发明显,但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里、在同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结起来就是几个没有变: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追随没有变;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没有变;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拥护信任没有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信心没有变。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态势。
但由于经济社会的深刻快速变革,改革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矛盾新困难新问题,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方面也存在一些模糊、负面和错误的倾向。比如,有的同学妄自菲薄,在权利意识和政治制度认知等方面存在“泛自由化”倾向;有的同学一叶障目,在如何看待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上存在夸大社会矛盾尤其是阶层矛盾的悲观态度;有的同学盲目偏激,在法治建设、民主参与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民粹主义观点;有的同学斗志涣散,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存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缺失、奋斗精神弱化等现象,精致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一定市场。
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客观认识当前所处的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战场”和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剧场”,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物设计、内容设计和渠道设计。
一是人物形象要有闻得到的“气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树和宣传典型历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但新形势下,榜样的概念要素正随时代而变化。从产生路径看,榜样的形塑正在由从上至下的造势推广,逐步转变为从下至上的能量汇聚;从形象呈现看,正在由“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逐步转变为“帮助他人,成就你我”的互利共赢;从传播载体看,正在由显性、直接、块状的单一载体,逐步转变为隐形、间接、碎片化的多元载体。近年来,带领女排再夺奥运冠军的郎平、琴弦上的放歌者闫肃、还有以“我为什么入党”一文走红网络的徐川,这些典型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人物“设计”中少了一些形式主义,多了一点“魂魄和心意”,用“人的气味”告诉大家,在信仰问题、道路问题、选择问题上,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要什么、凭什么”“会什么、缺什么”,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找到有生命力的坐标,记住有温度的共鸣。
二是内容设计要有看不见的“痛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宏观上是用“如何培养人”的答案,回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微观上就是为青年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的过程。应当注意的是,在这项工作中理论供给和答案设计决不能“目中无人”“曲高和寡”,必须培养“产品经理意识”和“用户思维”,及时回应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甚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前几天,在一堂以反腐败为主题的党课上,授课老师引导大家讨论“如果我们党是光明正确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腐败”、“反腐败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如何看待‘反腐败亡党、不反腐亡国’”等问题。这些讨论,让同学们思想上的盲区和痛点进入了课堂的视野,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分享思想,在答疑解惑的互动中用扎实的理论供给排解了同学们的困惑,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如果任由盲区痛点发作,思想上的“小疙瘩”就会变成“恶性肿瘤”,小困惑就会变成大麻烦。因此,我们要有的放矢的研究和解答青年同学的困惑和问题,只有找准了“痛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不会看似热闹实则寡淡,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
三是渠道传播要有忘不了的“手感”。意识形态工作长期被认为要有“五根手指头,握成一个硬拳头”的锐气,强调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但近期一项针对青年学生的网络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多元共存的网络平台和“精分”割裂的用户特征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微博微信不再是网络生活的唯一阵地,qq空间、直播软件、知乎、豆瓣、B站,这些新旧不一、五花八门的软件平台正快速占据校园生活的网络空间,并形成一种需求导向、社群属性的共生结构。青年学生的思想空间,微博微信“一家独大”或“二分天下”的格局一去不复返,而基于直播软件、知乎、豆瓣、B站等形成的兴趣社群正逐步壮大并构筑成具有较强回应力的社交闭环。此外,青年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人格形象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精分”特征,同一个体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以及同一网络平台的不同账号上,话语风格、行为特征和性格特点等大相径庭,人的稳定性和可识别度明显降低。在此情况下,强调单点着力、统一发力的“握拳出击”式的工作思路就需要及时调整,“一种药方医治百病”的工作方式不再适用,而必须根据不同网络平台不同网络社群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思政工作方案,形成有的放矢的新媒体矩阵。这种调整,可以形象称之为变“握拳”为“牵手”,张开手指深入妥帖地嵌入不同平台,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思想政治引导的力量实现网络思潮的同频共振。
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90岁高龄的老校长黄达先生自告奋勇回到学院回到支部,用自己近70年的人大故事,与90后青年党员谈“使命”,同学们将这个活动放在直播软件上进行在线分享。无论是现场还是网络,大家的反响都非常好,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好评是师生老小、网上网下都有的共鸣。而这正是最好的思政工作方式,有“气味”的人物形象、有“痛点”的内容设计、有“手感”的渠道传播,自然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效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杨子强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