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留学生: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孤独和压力相伴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杨烊 实习生:胡晓春 2016-03-24 11:48:02
时刻新闻
—分享—
  到美国著名大学读书的学生不断传来喜讯,他们或是成绩傲人,毕业到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或是继续就读顶尖大学硕士或博士,因此,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留学美国只需要考虑学业和金钱方面的问题。其实,家长和同学往往只是看到成功者许多闪光的一面,殊不知留学生,尤其是初到美国,他们所承受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需要顽强的决心、信心、毅力支撑他们走过困苦。今天,绝大多数到美国读大学的都是高中刚刚毕业的学生,习惯于中国填鸭式教育,在家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孤独的学习方式和孤独的生活方式。
  
  看到孤独一词,也许会被认为是夸张,到美国读大学有那么挑战吗?事实上,尽管现在的高中生英语能力都很强,但要想在美国大学取得成功仍然是个挑战。2013年底,一位到著名美国文理学院就读的女生寒假回到南京,就没有再回到美国,她提出休学。每年,这样的例子都会发生在上海、北京、深圳、南京与沈阳等一线出国城市,理由就是忍受不了这份孤独:每天从早到晚,无论是运动、上课、讨论、吃饭、就寝面对的几乎都是陌生的不同族裔的面孔,这份孤独是普遍的。校园里,也会看到外族裔的孩子在与父母一边打电话一边哭泣,诉说孤独和压力。时常听说就读耶鲁等著名大学的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休学调整一下自己的节奏。一位深圳的女生,为了调剂自己的生活,竟然把自己心爱的宠物,一匹名马从深圳运到波士顿。
  
  为了躲避这份孤独,在华裔众多的综合大学,交异性朋友的中国学生很多,他们可以相互治疗彼此的伤心与填补对本国文化的依赖,甚至有许多大三大四学生,像美国学生一样为了省钱,搬出校园,几位华裔学生一起租房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搬出校园最重要的驱动力是躲避孤独。在美国校园里,也常见部分华裔形成一个独立团体,共同抵御孤独。那么为什么美国大学会使中国学生产生孤独?
  
  美国大学教育强调独立的教育理念是导致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享受自由与独立的同时也就注定要产生孤独感,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心理上感到孤独是美国大学教育强调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副产品。美国大学课程采用学分制,注册课程是在一定课程要求基础上自由选择的。所以,同年级的同学注册的课程不尽相同;同样兴趣爱好的同学,同一专业的同学,注册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另外,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在大学一二年级,专业是可以任意选择的,那么美国大学的寝室就无法按照专业分配,同专业学生无法集中居住,所以同寝室的室友可能注册的课程完全不同,这就导致同学之间行动无法一致,无法有很多共享时间。另外,美国文化强调自由独立,在美国大学里,除了男女朋友,学生们很喜欢自由行动。在无法找到共同话题的时候,对于美国学生说,一起走路、一起做事、一起聊天,是一种折磨。
  
  学会独立,尤其是思想独立是在美国读大学最为重要的锻炼。与学术讨论,与人交流同样重要的是学会在孤独的心理环境下,进行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原本我们认为是对的概念,可能经不起独立思考的考验,比如活字印刷技术,是毕昇发明的,还是德国人发明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华文明中地位显赫,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清朝时印刷红楼梦还是在用刻版,那时还根本无法找到一部书是活字印刷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其实,独立思考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按照逻辑,分析、归纳、综合,对事物、事实、实验与观察的严密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与我们汉语思维方法有本质区别,可能会让中国留学生更感陌生与寂寞。
  
  无论是行为上的独立还是思维上的独立,都会导致留学初期的孤独和自我怀疑,可能会怀疑留学的价值,留学生活的意义。度过这段痛苦的文化冲击的适应期靠的是内心力量的强大,需要强大的信心与毅力,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明天会更好。如果没有向自我的、原有的习惯和文化投降,最多在一年时间内,在美国著名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会发现自己无论是在行为上、思想上、文化上,乃至价值观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会变得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世界。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杨烊 实习生:胡晓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