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十分重视防溺水教育:学校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个暑期都与学生签订防溺水责任书;家长对孩子更是千叮咛,万嘱咐,给孩子下达不准“下水”的死命令……可是,每年总有孩子“不听话”,总有花季生命消逝水中。
我们的“防水”知识教育非常到位,孩子也知道溺水的后果,可是,我们却忽略了爱水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山可上,田可进,水当然也要一试。因此,无论大人多么地苦口婆心,都不会消解他们探水的好奇心,对水的渴望会驱使他们寻找一切去水中一游的机会。
不怕孩子下河,就怕孩子想着下河。只要孩子一心想着去下河,安全责任书和“禁水令”就成为虚设。平日里,孩子在大人的严密监管下没有“合法”的下水机会,可是大人有大人的事情,总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因此,只要有机会,孩子就会背着大人偷偷地下水。因为怕人看见,他们只能到地僻人稀的小河和暗沟中去,如此,悲剧几乎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大禹治水,疏胜于堵。在笔者看来,要防止或是杜绝孩子溺水悲剧的发生,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下“禁水令”,采取强硬措施让孩子与水绝缘,而是要理解孩子的“爱水”之心,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育部此次编写的《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并没有完全禁止学生下水,只是提醒学生,不要“擅自结伴”“偷偷下水”,下水时要有“大人陪护”,不要到自己不了解、出了事“没有救援”的“陌生水域”去……如此,不再是家长和学校一厢情愿的“禁”与“堵”,而是,按照孩子的“水性”,顺水而“疏”,顺水而“导”。这样的童谣,必将为防护孩子安全,杜绝溺水悲剧的发生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作者李玉柱,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9次入选“锐评”栏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作者:李玉柱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