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报销成为不少人的“噩梦”,却也成为另一些人的“美梦”。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科技“掮客”“游客”现象等造成大量科研经费流失。
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于科研本身,却几乎“无所不能”:大到发放工资福利,小到充饭卡、交电话费……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随着科研投入大幅提升,一些科研人员利用政策缝隙、漏洞,催生科技“掮客”“游客”“老板”等怪现象。
“科技市场上最近出现一种科技掮客,与企业合谋套取科研拨款,再收回扣。”江苏某生产人造草坪企业的董事长说,“不久前,有一个熟悉科技项目运作的人找上门来,表示能争取到相关部门的科技项目经费,可达1000万元。如果企业愿意配合上报项目,等争取到经费后,双方各分500万元。我当场拒绝了这个要求。”
东北某县林业系统一名干部说,今年他所在部门上报的一个科研项目获得50万元经费。这笔经费在省级部门被“砍了一刀”,到了市级部门又被“砍了一刀”,拨到县里仅剩17万元。今年夏天,他接待了上级手握拨款权的部门一个考察组。这个考察组“考察”了一个星期,实质是旅游避暑。为接待他们,最后17万元也没剩多少。
在一些地方,经费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学阀”“学霸”手中。科研经费分配从上往下层层发包,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学院教授蒋大鸣认为,行政化主导经费分配致使科研课题申报机制混乱,给腐败以可乘之机。“搞课题,先播种”“跑部题进”,其实就是送。小课题几十万元,大课题几百万元,小钱换大钱,不跑就拿不到课题。
某高校一名老师说,所在高校曾申请到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光介绍费就要60万元,剩下40万元由两名合作老师分。
“转移转化难”致经费流失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分配导致重立项轻管理、重申请轻验收的现象较为严重。只要项目立了项,经费就能拿到手。科研过程管理和科研结果评测松散,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大量科研项目“不了了之”,或者仅仅停留在论文上,成果无法转化也造成经费流失。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曾经历过一些所谓的“创新项目”:在项目申报环节,大学、科研院所早就谈好怎么分钱了;在执行环节,没人监督,也没人真正搞创新;到了验收环节,找一帮研究机构、大学教授熟悉的“专家”来分钱。申报、执行、验收三个环节都有问题,很多钱做了无用功。
针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专家建议科研立项应贴近市场,以产品为导向评价科研,最终实现经费管理去行政化等。
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王冀宁指出,在经费使用上,引入社会监督;在成果考核上,以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依据。
科研经费“跑冒滴漏”
1 挤占挪用
随着科研经费增加,一些人把科研经费当作“唐僧肉”,想方设法中饱私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涉嫌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转至其名下公司被批捕;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因将巨额科研经费转到自己所开的两家皮包公司获刑10年……
2 扩大用途
一些单位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态度基本上是谁搞到的资金由谁负责。拿到科研资金之后,单位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剩下的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有的单位“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经费”,科研经费用于发工资福利、出国考察、吃饭、买车、交通、盖房、装修、买家具等等,有的经费甚至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3 弄虚作假
一些人想出各种歪招套取科研经费,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编造劳务人员名单或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等。
不对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显示:
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
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2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但能“赚钱”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