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进入北大中文系学习。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她这次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应在意料之中。
西哲有云: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刘丁宁却能两次获得辽宁省高考状元,斯等奇迹,真所谓“学霸”的世界“学渣”们永远不懂!
可倘若真的站在时间的河流上去看,尽管刘丁宁两次赢得令人称羡的“状元”桂冠,但就像登山运动员,一次登顶便已足够,两次只不过还是原地踏步。
刘丁宁的二次辉煌,其实包涵着第一次选择“失败”的淡淡哀伤。只不过,她的彪悍之处在于:凭着扎实的功力和一时无两的幸运,她又一次获得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她仿佛已掌握轻松攻溃高考防线的秘诀——她的高考成功旁人不可复制。
实际上,当刘丁宁第一次获得选择权时,她弃权了——选择香港大学,是遵从了家长的意愿,并非自我选择。显然,在家长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亚洲大学排名第一,72万元的全额奖学金,不再是具有想象力的诱惑,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与前景。可是,家长们的选择天平上,也明显忘记加上刘丁宁自身志趣的砝码。港大生活、学习的诸般不顺与不爽,至今在刘家家长那里还是被归诸气候、语言等外在条件的不适应。
其实,报考北大中文系,才是刘丁宁一直未变的选择。固然其中仍带有浪漫的想象,现实中的北大中文系也许没那么光鲜——这令人担心一旦如愿进入北大,刘丁宁再不适应,又将会怎样?难道还要去夺取第三次高考状元?即便幸运再三降临,那也十足是个悲剧。
不过,这种担心多半是过虑。刘丁宁对北大的执着,毋宁说是对自身选择权利的坚持,是对自由意志的回归。正所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即便北大中文系也不是理想中的那个样子,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再有理由退却,港大所不能克服的困难也一定能在北大被克服——要知道,能两次夺得高考冠军,并不能完全靠运气,更要足够的智商与抗压能力!
因此,刘丁宁的故事,并不简单是一个高考生两夺“状元”的励志传奇,而是听从内心召唤,执着梦想的选择案例。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高考只是其中一次——面对利益与诱惑,听清内心的声音,再做选择,刘丁宁的故事告诉你:这样才不会错。
而选择,是有机会成本的,刘丁宁的彪悍实力,客观上多一次挤占了别人的选择机会——对于她,在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中,在高考的节点上多一次停留,同样也付出了失去时间与机会的双重代价——这,也教谕家长们,孩子的人生,最好还是交给他们自己去选择,因为您有再好的用心,都不能代替他们去接受命运、感受生活。
高考马上要放榜了,无数考生要和家长一起面临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但愿刘丁宁的经历能给他们更多启迪,祝他们选择无悔、人生无怨。
■本报评论员 赵强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赵强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