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心!熊孩子出没 父母该如何把握这“熊”的尺度?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苏小莉 2013-09-23 09:17:40
时刻新闻
—分享—

  左 左

  最近网友关于“熊孩子”的吐槽愈演愈烈,可以试举几例。

  例一:“我”刚进小区门,一“熊孩子”捡起一块石头丢水坑里,故意让脏水溅到“我”身上,然后在旁边哈哈大笑。其母在旁边和人闲聊,眼角瞥见,装不知道,一副“小孩子别计较”的神情。

  例二:有亲戚到“我“家来串门,带来一“熊孩子”,未经允许,便闯入“我”房间,开“我”电脑,乱下游戏,还把书柜翻得乱七八糟。临走时,硬要顺走“我”几个心爱的玩偶,不给就大哭大闹。亲戚长辈见此情此景只是含笑,并不劝阻。

  例三:“我”正在车站等公交车,一“熊孩子”一把拽住“我”背包上吊着的挂饰,跟他妈说想要。他妈居然问“我”能不能送给他,“我”愣了愣,说,“我认识你吗?”他妈不依不饶地说,这么大了还喜欢小孩子玩意,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谦让云云。

  一年前,带孩子在省科技馆,也遇到一对“熊母子”。当时,我家的“皮猴”正占据“机械滚球”的一个位置,紧张地注视铁球的行踪。此孩子不知为什么,别的空位不中意,执意要我儿子让开给他玩;儿子刚接手,当然不乐意。这个比儿子高一个头的孩子就哭了起来。于是,当妈的来助阵了,先是骂自己的儿子软弱,然后调转矛头,明确指责:“这小孩真是没家教,不知道谦让。”

  上网百度一下,“熊孩子”原是东北方言,一般是对5-14岁少年阶段调皮捣蛋孩子的昵称;在网上遭吐槽之意来看,多为贬义,指的是没家教、有破坏力、惹人讨厌的孩子。相应的,对孩子为所欲为的行为不加劝阻、溺爱纵容的父母就称为“熊爸爸”、“熊妈妈”。

  “熊父母”总是以满眼的慈爱望着自己的孩子,觉得他们做什么事都是这样可爱,偶尔一些出格的举动,还有天才的潜质。不仅自己这样,还要求别人“幼吾幼及人之幼”,像他们一样包容自己的孩子,以“小孩不懂事,做错了事大人多担待”这样的理由,成为放纵孩子的借口。

  话理虽明,作为一名七岁“熊孩子”的妈妈,想要极力管束孩子,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餐厅吃饭,他要脱鞋在长椅上“躺躺”;到商场逛街,他以躲迷藏的游戏精神,掀起更衣室的布帘,看有没有人在换衣服;在超市买东西,他要用危险动作吊在购物车上,并横冲直撞;乘自动扶梯时,他硬要钻过前面重重人群,冲上终点;在电影院看电影,他只能静坐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黑暗的影院里翻爬无尽的椅子;在闹市行走,他突然说肚子痛要大便……各种各样头疼的事,让人防不胜防。和上述数例“熊妈妈”不同的是,我会呵斥,虽然呵斥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他稍作停顿,又如故。最后,我只有带离现场。

  孩子都有探索世界,活泼好动的本能,难免会做一些干扰他人的举动,关键是这“熊“的尺度,父母该如何把握?如果过于严厉刻板,会不会扼杀孩子自由好奇的天性?而无原则的宽容,“为孩子做什么都不为过”,毫无疑问只能培养出一个宠坏的孩子。

  成人世界有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孩子的世界呢?也应该遵守一些规章——自由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以这个标准来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无理的“熊孩子”“熊父母”会不会减少一些?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